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元曲对宋代诙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17 04:02

  本文选题:元曲 切入点:宋代诙谐文化 出处:《戏剧艺术》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诙谐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史上不乏以滑稽、幽默来增添文学趣味的佳作,但纵观历代文学,只有元代戏曲将诙谐发展成了一个时代文艺代表性的审美风貌。本文试图从诙谐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探究元曲诙谐特质的由来,分析其作为一种异于主流审美的艺术形态在元代形成风尚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留存在戏剧结构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深远影响,藉以标识元曲诙谐趣味的特殊价值。
[Abstract]:Humorous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good works which add humor to literary interest, bu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nly the opera of Yuan Dynasty developed humor into a representative aesthetic style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e humorous characteristics of Yuan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orous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artistic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probes into its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structure of drama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identify the special value of the humorous taste of the Yuan Opera.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J8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崔文彬;;试论苏轼的排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岳五九;;薛能诗歌渊源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周善超;;徐浩“遭遇”苏轼“不认师”现象之历史考察与探因[J];书画世界;2012年02期

6 周祖琳;;双重灯影——浅论苏轼咏史诗特点之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姚菲;;从“山川之秀美,而发于咏叹”谈起——苏轼山水诗再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刘倩;崔妍;;《庄子》对苏轼诗歌文学影响诹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方晓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苏轼写给苏辙的词看其兄弟间的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刘yN;;东坡书画题材诗文的思想内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2 郑瑞侠;;《楚辞·渔父》形象演变与解析[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沈广斌;;苏轼与山东农业灾害治理[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庄国瑞;北宋熙丰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章黎平;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霞;辛弃疾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yN;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筱娟;历炼骏骨阅山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23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23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