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历史记忆与革命启蒙

发布时间:2018-03-17 14:13

  本文选题:清末民初 切入点:新潮演剧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格局下,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危机。他们认为戏剧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样式,因而倡导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清末民初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演剧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将其统称为“新潮演剧”。 “新潮演剧”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记忆。其对历史记忆资源的利用大致可归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忆;第二是对清末到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乃至刚发生不久的“时事”的回顾;第三是对外国历史事件的追忆或借鉴。 “新潮演剧”诞生后,尤其为中下层民众所接受,对于革命启蒙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潮演剧不可避免地向着商业化、庸俗化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落。然而我们并不能以此抹杀新潮演剧的意义及其革命启蒙的功效。一方面,新潮演剧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利用,促进了辛亥革命及清末民初其他革命或改良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潮演剧又与辛亥革命一道,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新的历史记忆。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llectuals with patriotic thoughts realized the national crisis. They believed that drama was a literary and artistic style with a broad mass charac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 various forms of drama activities on the stage of Chinese drama, which we called "the New Tide Drama".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New trend Drama" come from historical memory to a great extent. Its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memory resour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ancient China; The second is the review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times, and even the "current events" which have just just occurred, and the third is to recall or draw lessons from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foreign countries. After the birth of the New Tide Drama, it was accepted by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which played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volutionary enlightenment. But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new trend drama inevitably developed towards commercialization and vulgarization. And gradually decline. However, we can not eras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drama and the effect of revolutionary enlighten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new drama through the use of historical memory,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other revolutions or improvement movem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drama together with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eft a new historical memor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期编后[J];戏剧艺术;2010年03期

2 行龙;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3 张兴荣 ,孔江联 ,杨亮明 ,邹嘉明 ,章远庆;清末民初的江西医学堂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罗继祖;;《懿荣藏龟》[J];读书;1985年04期

5 辛培林;;清末民初黑河地方史料拾零[J];黑河学刊;1985年02期

6 惠富平;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徐洁;;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J];历史档案;2006年03期

8 车辚;;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及其成因[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李国栋;;清末民初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孙岩;王苗;;清末民初朝鲜移民我国东北的原因探析[J];前沿;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琴;;试论清末民初的贵州新兴社团[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隋丽娟;邓天红;;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禁毒成败述论[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赵艳玲;;清末民初教育转型中的冀州新式学校[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刘淑华;;清末民初中国职业教育转型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毕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书与进化论的传播[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6 隋丽娟;邓天红;;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禁毒成败述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7 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8 ;清末民初的报刊与社会历史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黄钟麟;;清末民初诏安诗词艺术溯源暨创作初探[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10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帷成 李军;儒帅英才李新潮[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丁冰;险资打新潮退 欲抄蓝筹底[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李冬;2005卫浴时尚新潮展望[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4 邱长福;乡村养老涌新潮[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早报记者 陈静思;仰融借道新潮实业融资被叫停[N];东方早报;2010年

6 小仲;新潮化妆品[N];河北日报;2000年

7 欣往;新潮住房有特“E”功能[N];中国商报;2000年

8 申显龙 于宁;新潮涌动[N];吉林日报;2011年

9 章译 编译 原作 Helen Moody;观赏草引领植物新潮[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陈景秋;没有终点的拥军之路[N];无锡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e,

本文编号:1625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25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