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传统剧目中的“启蒙戏”——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
本文选题:二人转 切入点:传统剧目 出处:《戏剧文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有着三百来年历史的东北二人转,这株关东艺术之花,自它诞生之后在黑土地上延续到今天,而且愈加兴盛。它枝繁叶茂成长的元素诸多,但最主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二人转艺人的汗水和心血的浇灌及艺人们用智慧催生传承下来的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在这些剧目中,有几出被艺人冠名为"启蒙戏",又称"开坯子戏"或"教学戏"。其中的二人转《小王打鸟》和二人转《燕青卖线》最为实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好学、好唱、好表演、又好看。
[Abstract]:Now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 years, this flower of art from the East to the Northeast has continued to flourish in the black land since its birth.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sweat and painstaking effort of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artists, and the wisdom of the artists to produce the more than 300 traditional repertoir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Some of them are named "Enlightenment Drama" by artists, also known as "open billet drama" or "teaching drama". Among them, the two people turn "Xiao Wang to beat Birds" and "Yan Qing sell Line" are the most authentic ones.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re easy to learn, good singing, good performance and good looks.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景春;;别具一格的“卖派篇”:《马寡妇开店》——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J];戏剧文学;2011年05期
2 王兆一;货换货 两家乐[J];戏剧文学;1996年09期
3 苏景春;;锤炼百年的《小拜年》——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J];戏剧文学;2011年01期
4 关德富 ,李改;谈吉剧的群众基础和时代精神[J];文艺研究;1983年06期
5 曾祥明;;川剧舞台上的“二人转”[J];四川戏剧;1989年03期
6 刘邦厚;生机勃发的黑土艺术——二人转[J];中国戏剧;1992年05期
7 关德富;分离与组合——从二人转的丑到赵本山的滑稽表演[J];文艺争鸣;1991年02期
8 崔明祥;“二人转”转向何方[J];科学与文化;2005年08期
9 吴文科;二人转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J];北京观察;2005年04期
10 张丽梅;二人转唱功十忌[J];剧作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岩;李虹;;狂欢的剧场魅力 活水的民间源头——长春民营二人转艺术院团演剧现象分析报告[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2 闻玉智;;黑龙江省地域音乐的构成与传播走势——兼评《秋天的二人转》的创新探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关燕妮;;东北的二人转艺术[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刘强;;由二人转的变形谈民间文艺产业的与时俱进[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卢晓侠;;在乡土与都市间游移——东北民俗喜剧当代文化选择的诗学阐释[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伯昭;;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创新[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傅谨;;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8 胡金兆;;略谈北京当代戏剧[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陈孝英;;赵本山与中国小品热[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10 周育德;;梅花呼唤创新意识[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佳丽;敢问路在何方[N];大庆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杜洁芳;二人转转晕了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宋莉;吉林二人转:东北地域民间艺术的奇葩[N];长春日报;2006年
4 久泰平;“二人转”咋不能表现正面人物[N];长春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宇清;二人传:俗而不脏是正道[N];黑龙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徐冠一;一唱三叹二人转[N];吉林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文郁;二人转从东北转向全国[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8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施维 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二人转”:不能只唱生意经[N];农民日报;2009年
9 王学谦;二人转:俗文化的生命力[N];吉林日报;2009年
10 柳丝丝;“二人转”也要“与时俱进”[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5 潘妍娜;“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杨宝春;《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赵先政;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佳林;二人转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露莹;基于新媒体平台电视二人转的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畅;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思言;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周晶;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6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2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