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电影和戏剧的交互影响
本文选题:抗战 切入点:戏剧 出处:《电影文学》2014年04期
【摘要】:抗战时期是中国现代戏剧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电影人大规模投身戏剧。戏剧的即时性和战斗性,对生活和现实的迅速反映吸引了电影人的积极参与,同时抗战中期电影器材的匮乏也迫使电影人转向戏剧行业。电影人投身戏剧一方面扩大了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曾经的戏剧经历,为后来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和现实化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modern Chinese drama, one of the reasons for which was the large-scale involvement of filmmakers in drama. The immediacy and combat of drama, the rapid reflection of life and reality, attracte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ilmma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film equipm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lso forced filmmakers to turn to the theatre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the filmmak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drama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rama,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ir previous theatrical experiences,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ization and realisation of Chinese film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南地域文化和中国抗战文学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C751121,项目主持人:张武军)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与中国抗战文化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ZW021,项目主持人:张武军) 西南大学2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民国历史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项目编号:SWU1309739)
【分类号】:J909.2;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道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贾振勇;;创伤体验与茅盾早期小说[J];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3 胡润森;大后方戏剧现象概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双;;浅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S1期
2 李道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J];当代电影;2001年06期
3 陈清洋;;吴村早期商业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2年01期
4 谢同祥;刘瑞儒;;解读延安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及其历史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安燕;;镜头语言与心理写实的深化——大后方故事片创作的表象之后[J];电影文学;2010年07期
6 杨悦;;打着特殊标记的光影——从“满映”看国策电影宣传[J];电影评介;2009年22期
7 宫浩宇;;断裂中的接续——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电影理论初探[J];电影艺术;2012年03期
8 沈盼盼;;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9 丁珊珊;;从电影刊物看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的“抗议性”——以《上海影坛》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刘君;;露天电影:从流动影像放映到公共生活建构[J];东南学术;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翼;喜剧电影的巅峰[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君;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晨;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D];上海大学;2007年
6 冯俊锋;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期对电影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9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任宁;影像都市—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城市(1949-1966)[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岩岩;吴贻弓导演电影转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悦;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叙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雪丽;草原镜像[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芳;侯咏电影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刘思韵;论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父亲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旭娟;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D];上海大学;2011年
7 常菲;李萍倩电影道路初探(1926年至1948年)[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
8 陈清洋;吴村电影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
9 张武军;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学莉;陪都时期的电影宣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卫威;;一位曾给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以很大影响的女性(一)——秦德君对话录[J];许昌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2 苏珊娜·贝尔纳;丁世中;罗新璋;;走访茅盾[J];新文学史料;1979年03期
3 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回忆录〔十〕[J];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
4 茅盾;;亡命生活——回忆录[十一][J];新文学史料;1981年02期
5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回忆录[十三][J];新文学史料;198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剧本──一剧之本──1996年全国电影文学工作会议纪要[J];电影通讯;1997年01期
2 卜金汉;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前天、昨天、今天的中国电影文学管窥[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白景晟;;风云变幻 婀娜多姿——影片《南海潮》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的一些特色[J];电影艺术;1963年02期
4 未晶;这条路,崎岖而艰难——致一位电影文学业余作者[J];电影评介;1988年01期
5 ;《电影文学》《电影世界》向灾区人民献爱心[J];电影文学;1998年09期
6 柯可;广东电影文学创作新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宋江波;;为你保留一块圣地[J];电影文学;2008年19期
8 刘方政;早期话剧与传统戏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吴飞;;从费穆电影创作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过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彭耀春;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论姚一苇戏剧民族化特征及其意义[J];艺术百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言九;;新世纪应再来一次爱美剧运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重;;云南少数民族戏剧所面临的战略决策[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3 曹树钧;;论海派戏剧的先锋性、包容性与局限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张田田;;中国动画缘何“失语”——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动画发展策略[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刘瑰洁;;中国经典文化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皮影戏在动画中的数字化再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石琳琳;;“先锋”何为?——从《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说起[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龚琦芳;徐进波;;中国动画角色设计民族化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黄震云;赵明奇;;辽代戏剧初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葛飞;;都市马赛克、游艺会与左翼戏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孟泽;;回望九四——'94山西新剧目展演漫议[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2 廖奔;新时期福建戏剧——在中国戏剧历程的坐标上[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陈原;舞台大作汇聚北京国际戏剧季[N];人民日报;2005年
4 李静;2004戏剧:徘徊在人文与市场之间[N];北京日报;2004年
5 时景;新世纪的剧院及戏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戏剧中缺失的性别话题[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吴朱红;又见加拿大戏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蔡体良;舞台法则与戏剧现象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9 张楫;再现一个戏剧的历史时代[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周传家;戏剧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功利?[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敏;莱蒙托夫的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姚旭峰;明清江南园林演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3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卫民;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学意义[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5 宋奕;影像江南[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6 毛小雨;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8 王丽娟;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廷信;中国戏剧之发生——以宗教为视角[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10 钱久元;海派京剧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庆龄;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研究纲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尹庆一;从先锋反叛到与大众狂欢——论孟京辉先锋实验戏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3 曹婷;与生活空间互融的现代戏剧演出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4 刘冬威;民族心理剧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严前海;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诗意[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6 徐国峰;非幻觉主义的幻觉[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7 王韦予;在维度中嬗变论美术与舞台设计的相互影响[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8 朱彦栋;中国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靖夏;焰火、涅盘与自由戏剧观[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10 全小斌;实验戏剧的文本变革[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667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6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