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当代博物馆语境中的昆曲“非遗”宣教展演与社会服务浅论

发布时间:2018-03-31 06:06

  本文选题:戏曲艺术 切入点:博物馆 出处:《艺术百家》2015年S1期


【摘要】:在昆曲"入遗"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丰富多彩的外在形态和展现模式,以更好地达到传承其艺术真谛与内在精华的目的,让昆曲旧貌换新颜,在"不变"中求"变",这恰恰正是从另一种渠道、另一个侧面保护弘扬昆曲。文章从当代博物馆视角切入,就布置举办形式新颖的展览陈列,关注"艺术与技术",引入"生活"氛围和"演绎"元素,还原昆曲的历史生态场景;基于博物馆的属性和职能,兼顾"原生态"昆曲艺术和实验性"昆韵"戏剧演出;拓展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模式,打造昆曲及相关传统文化的系列品牌活动,置备周全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现代高科技,加强昆曲文化宣传服务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关注昆曲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开发,拓展视野,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实现功能模式的多元化等诸方面作了论述。
[Abstract]:Fifteen yea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Kunqu Opera,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and an obligation to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inheriting its artistic essence and inner essence through rich and colorful external forms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so that the old features of Kunqu Opera can be changed into new faces. It is precisely from another channel, another side, to protect and promote Kunqu Opera. 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museums, arranges exhibition displays with novel forms. Pay attention to "art and technology", introduce "life" atmosphere and "deduction" element, restore the historical ecological scene of Kunqu Opera, based on the attribute and function of museum, give consideration to "original ecology" Kunqu opera art and experimental "Kun Yun" drama performance; Expand social service and social education model, create Kunqu Opera and related traditional culture series of brand activities, set up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combine modern high technology, strengthe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Kunqu culture propaganda serv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erivatives of Kunqu Opera, expands its horizons, and discuss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unction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bjects of service.
【作者单位】: 中国昆曲博物馆资料保管研究部;
【分类号】:J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保护昆曲?[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2 蔡正仁;中国昆曲──迈开大步向前走[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3 王恂;昆曲的命运[J];中国戏剧;2001年09期

4 慧敏;文化部举办昆曲展演[J];中国戏剧;2001年10期

5 ;昆曲——光明行[J];上海戏剧;2001年06期

6 丁修询;昆曲三谈[J];艺术百家;2004年01期

7 晓罗;全国政协实施《保护扶持昆曲艺术》工作[J];中国戏剧;2004年06期

8 戴平;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J];戏剧艺术;2004年03期

9 文轩;我校举办昆曲艺术高峰论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汪人元;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毓敏;;根据昆曲的规律发展昆曲[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2 侯少奎;;喜看昆曲现代戏《陶然情》[A];中国演员(2011年第5期总第23期)[C];2011年

3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杨凤一;;昆曲的改革、发展,要立足于抢救、继承[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5 黄竞莹;;顾卫英的昆曲表演[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6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深入推进[A];中国演员(2011年第3期总第21期)[C];2011年

7 刘南;;海峡两岸昆曲艺术家献演《牡丹亭》 昆曲邂逅海德堡[A];中国演员:2013年第4期 总第34期[C];2013年

8 沈泉生;;谈木偶昆曲的传承及保护[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9 孙毓敏;;一次昆曲艺术大餐[A];中国演员(2012年第3期总第27期)[C];2012年

10 李蓉;;努力坚守 传播昆曲文化——记浙江昆剧团青年小生曾杰[A];中国演员(2012年第4期总第28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玉琴;昆曲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2004年

2 朱为总;昆曲难寻来时路[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本刊记者  郭青剑;青春昆曲离年轻有多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朱伟明;昆曲学术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5 记者 查金忠;今后一年,南京人可以免费看昆曲[N];南京日报;2007年

6 周玉宁;《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在即[N];文艺报;2009年

7 记者 牛春梅;普通高校首次开设昆曲课[N];北京日报;2009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刘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雍君;不闻此调,怎知昆曲如许[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方;给昆曲传承插上梦想的翅膀[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传承昆曲不能走商品化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5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2 刘娅静;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峤U,

本文编号:168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8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