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美国的中国观在话剧《喜福会》中的历史嬗变

发布时间:2018-03-31 13:25

  本文选题:异质文化 切入点:华裔 出处:《戏剧文学》2015年06期


【摘要】:话剧《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剧情讲述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在异质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中"自我"与"他者"视角的置换最终为母女两代人找到了生命统一的契合点。从历史角度解读剧情,这一转变又再现了美国中国观由排斥误解跨越到接纳认同的动态嬗变,同时亦是移民族群者在美国主流意识观念下如何寻求身份归属和构建心灵家园的一份文化理想诉求。
[Abstract]:The drama "Joy Luck Club" is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y Tan En-mei, a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The plot tells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of four women who emigr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eve of liberation.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In the conflict and collision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and "other" finally found the unity of life for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This change reproduc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view of China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rejection to the acceptance of identity, and it is also a cultural ideal demand for immigrant ethnic groups to seek identity and build a spiritual home under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B63
【分类号】:J8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震亚;;千山外,水长流——北美华文小说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00期

2 扈彩霞;;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概观[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35期

3 顾向阳;;试析《喜福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王开莉;;家庭早期教育视野下的公民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王晖;冲突·认同·变迁——全球化语境中新移民文学民族性问题探讨[J];华文文学;2004年04期

6 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7 莫海斌;;南洋本土的汉语书写: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族性言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朝杰;;困惑、追寻、认同——谭恩美《喜福会》华裔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9 徐斐;;《典型的美国佬》中拉尔夫的文化身份定位[J];金田;2014年01期

10 ;深识鉴奥 启发后学——饶■子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介[J];社会科学家;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迎欣;;变形的中国“龙”——《中国佬》的形象学阐释[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2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3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颜敏;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D];暨南大学;2008年

5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7 周颖菁;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武汉大学;2010年

8 张卓;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叶子;《纽约客》的“中国”[D];复旦大学;2012年

10 蔡晓惠;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华丽;对精神家园的守望[D];暨南大学;2011年

2 赵猗涵;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萌萌;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命意识[D];河北大学;2011年

4 汝晓琪;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典型的美国佬》中人物的文化身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宇宇;文学女人的情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孟宪华;架起两个世界的桥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新桐;印尼华人女作家的写作选择与叙述风格[D];暨南大学;2003年

8 颜敏;七十年代末以来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D];暨南大学;2004年

9 孔祥伟;严歌苓、虹影历史叙事之比较[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2 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剑华;;浅谈《喜福会》的故事魅力[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4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静;;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赵莉华;;《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丽秋;;“各说各话”——浅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8 符蓉;;文化的冲突与兼容——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顾静芸;;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10 王朝杰;;《喜福会》中的婚姻描写[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爽;亚裔美国人: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秦宗璧;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0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90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c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