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老腔在族群认同与亲朋联谊中的文化功能

发布时间:2018-04-18 15:18

  本文选题:族群认同 + 文化特质 ; 参考:《文艺评论》2015年05期


【摘要】:正族群是以一定的标准对人群分类的结果或是对存在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的称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族群的概念外延可大可小。关于"族群"的内涵,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最早将其界定为习俗、体型的相似或二者兼备,或者有共同的主观观念。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族群"是想象的共同体"2。班顿(Banton)将族群界定为"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3。著名学者郭洪纪则认为族群在
[Abstract]:The proper popul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opulation or the appellation of the group with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As a collective noun, the conceptual extension of a group can be large or small.As to the meaning of "ethnic group", Max Weber. first defined it as custom, similarity of body size or both, or shared subjective concept. 1. Benedict Anderson. Benedict Anderson. thinks that ethnic group is "an imaginary community." 2.Banton (Banton) defines ethnic groups as "people of common lineage and culture."Guo Hongji, a famous scholar, believes that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3年度文化部项目“关陇地方戏文化生态调查研究”(13DB09) 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老腔戏曲文化研究”(14JZ012) 2013年度陕西省艺术课题“秦东地方戏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陕艺2013(00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柏才;孙明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7期

2 汤漳平;;楚辞研究中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问题[J];泰山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李世勇;;扩散模式理论视阈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分析——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工业化进程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4 靳晓芳;母恩;;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的心理[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5 彭谦;李聪;;试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3期

6 张雄伟;;民族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王竹溪;张文政;;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甘肃省合作市的调查[J];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7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白晓;乌兰夫民族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柳翔浩;和合视域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沈晓晨;反新疆分裂斗争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巴特;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袁素敏;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姜宝莲;我国蒙古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闫旭宁;1999-2009年《人民日报》的“澳门回归”报道与国家认同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杨大鹏;我国岁时节日中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8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玉洁;1945年以来越南华侨华人社会认同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10 吴孝刚;论维吾尔精英与民族意识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8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68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