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8 10:06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昌航空大学》 2012年

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

彭婧  

【摘要】:贝克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之所以成名或许在于他的戏剧。在过去的四十年,对贝克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很多,涉及宗教、政治、哲学、美学和文学等研究领域。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成果甚少。贝克特的戏剧写作手法不同于传统戏剧,主要包括反讽、幽默、隐喻、戏拟等。反讽是贝克特戏剧文本的最主要的特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反讽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的目的:自上世纪60年代起,研究学者开始对传统的反讽理论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对反讽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倾向认知层面。因此,对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反讽的研究也要转向认知方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剖析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现象。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贝克特是如何运用这些反讽理论来创作戏剧的。 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其中,第四章分析了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暗指伪装反讽,间接否定反讽和分级显性意义假设反讽;第五章运用时间和空间概念和情感反应对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进行探析。 首先,作者对《等待戈多》(1957)、《终局》(1960)以及《无言剧》(1975)中的暗指伪装反讽进行了研究,发现贝克特通过使用暗指伪装的手法向观众提述为人熟知的圣经故事来表现人类的失落无助和无法得到救赎。对《等待戈多》、《终局》和《快乐日子》(1960)中的间接否定反讽和分级显性意义假设反讽进行研究,认为贝克特在这些戏剧中运用反讽的手法是为了揭示剧中人物的痛苦和迷茫。其次,作者运用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对戏剧《等待戈多》、《快乐日子》、《终局》、《卡拉普最后一盘录音带》(1957)和《落脚声》(Footballs,1975)进行了反讽研究,这些剧中人物的语言都体现了反讽现象。《等待戈多》中的乡村小路,光秃秃的树和反复的动作和语言,《快乐日子》中的土丘,《终局》中不可逾越的房间,《卡拉普最后一盘录音带》里卡拉普反复倾听其过去经历的录音以及《落脚声》中主人公在局限的舞台上来来回回,这些都是时间和空间的体现。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情感理论来分析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不是我》(Not I,,1972)以及《来来去去》(Come and Go,1971)中的言语反讽,从而揭示了这几部戏剧中人物的苦痛、无助、孤独和伤悲。 总之,本论文将现有相关反讽理论和贝克特戏剧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研究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反讽。通过对贝克特戏剧中反讽的研究,我们看到贝克特戏剧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都饱受痛苦,他们与艰苦的命运做着斗争,从未放弃。因此,对贝克特戏剧文本的反讽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蕴藏在剧本里的反讽,揭示贝克特所要表达的多重主题,表现孤独与对人类存在的关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3;I565.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红军;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周霞;;解读贝克特戏剧中的角色成对理念——以《等待戈多》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沈雁;;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4 朱雪峰;;贝克特后期戏剧的时空体诗学[J];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5 曹波;姚忠;;中国的贝克特戏剧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6 刘正光;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7 易秀清;;暗指伪装论对言语反讽的阐释[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淮平;话语的语用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袁德玉;;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现场采访中的话轮沉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任丹青;;农业社会中的“醉翁”形象——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英译本《醉翁亭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胡健;文学文本的读者推导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鲍曼;;论荷恩等级的不适用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刘成科;;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话语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朱金华;;英语双关言意关系的认知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庄丽莹;;面子体系与话语中的策略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贤军;;论《送菜升降机》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小峰;;论文化差异中语言系统差异对翻译的影响[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成洲;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2 冉东平;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评萨缪尔·贝克特的静止戏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3 刘爱英;;贝克特英语批评的建构与发展[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宁;;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5 舒笑梅;试论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时空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6 舒笑梅;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7 朱雪峰;;《等待戈多》与中国戏曲——兼议戏曲的跨文化实验与创新[J];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8 沈雁;;诗意的叙事——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嵌入式叙事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2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志娇;对贝克特主要剧作的海德格尔式解读[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士培;;贝克特尔公司——同里根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公司[J];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03期

2 顾宪文;;“达达尼号”之谜[J];航海;1984年05期

3 仵从巨;〔万花筒:后现代主义一瞥〕——《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谜语与谜底[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4 贾喜逢;试论塞缪尔·贝克特和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J];社科纵横;2004年01期

5 Jo Biddle;蒲度戎;;贝克特——迷恋无声的剧作家[J];英语文摘;2006年06期

6 舒笑梅;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7 卢岚;;戈多来也不来[J];作家;2006年10期

8 汪小红;;这里也有“神明”存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小资料[J];外国文学;1990年01期

10 童慎效;戏剧与反戏剧——论贝克特的荒诞艺术特征[J];国外文学;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春英;李冬梅;;反讽小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伯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4 崔玲;;悬疑、怪诞、恐怖效果的产生——论反讽在《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高永亮;;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媒介叙事:情绪宣泄与利益诉求的表达[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曹家治;;散文镜像窥沙河[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的反讽叙事[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吴玲;;铁凝小说言语修辞[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颐;[N];经济日报;2005年

2 周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周力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王绍祥(翻译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傅查新昌;[N];文艺报;2011年

6 理查德·罗蒂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晋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司马洪;[N];文学报;2003年

9 邓中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实习生 阚雯婷;[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丽妍;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悠哲;新时期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莹;哈琴后现代文化政治思想的文学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婧;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2 周晓琴;论《弃儿汤姆·琼斯史》中的反讽[D];中南大学;2002年

3 王欣华;悖论(paradox)和反讽(irony)[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裴恒高;新批评视域下的《围城》反讽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田媛;英汉口头反讽的语用对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四川大学;2003年

7 路飞;《傲慢与偏见》语用解读——言语行为理论对反讽的解释[D];广西大学;2004年

8 桑晓燕;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劝导》中的反讽[D];燕山大学;2010年

9 贾小娟;反讽与调侃[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道根;论英语言语反讽[D];安徽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戏剧的男女声二重唱——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快乐的日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0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