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发布时间:2016-12-01 09:51

  本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投稿:王説読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刘翼斌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

诚信不可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个人,社会层面还是从国家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始终是我们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光阴荏苒,物换星移,社会在进步,诚信不可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诚信为立国之本,立家之道…

审核:金海年 赵乐峰 报告摘要: 1、 2014年全年,房地产行业在政策方面取得的进展较大,政策“去 行政化”是其最大亮点。“双限”基本瓦解、降息助力楼市成交,预期2015年房地产政策亦将维持在“新常态”,未来主要政策多为小修小补,出现的频率应视各…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刘翼斌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也为21世纪的中国读者提供了理解文艺感跨文化传达的可操作性。同时,

“后殖民”复兴文明各种元素的认知路径,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在汉语语境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隐喻;概念整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5-0242-04310018)

女,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刘翼斌(1967—),

译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浙江杭州

一、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在中国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曾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鲁迅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能给一个饱经沧桑、蹂躏的民族以希望和鼓舞。朱生豪把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看作是爱国壮举。虽然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本在中国出现较晚,但一百多年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史经历了从文言章回体小说、半文半白的弹词、白话文散文等几个汉译文体的变化发展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译者把原剧的无韵诗体移植到译本,则使译本进一步形似原剧。

1903年,有译者以章回体小说翻译了名为《莎士比《莎士比亚乐府本事》亚故事》或戏剧大纲10个,在每个。1904故事上加上章回体形式的题目,编为《海外奇谈》年,林纾和魏易合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名为《吟边燕语》,,成为早期莎士比亚戏剧搬上舞台的脚本。1910年,邓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蛰翻译了的第二幕第二场,它以弹词文体形式出现。与此同时,文言小说体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体之一。1916年,林纾和魏易合译了文言小

田汉采用白话说体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梗概。1921年,

《哈姆雷特》文散文体,正式把莎士比亚戏剧全剧译成剧本形式。以现代戏剧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在译界基本成为共识,且以白话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无韵诗体成为中国译介莎士比亚戏剧的主流。此后,1923到1935年译出了大量莎士比亚戏剧,出现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高潮。先后有林纾、田汉、邵挺、梁实秋、朱生豪等30多个译者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的各种剧本单行本或全《莎士比虞尔昌在台湾出版补译了朱生豪本集。1957年,《莎士比亚全集》;1967年,梁实秋在台湾出版了亚全集》

译本。1978年以后,先后有人民文学、时代文艺、甘肃人民、新世纪、中国戏剧、中国电影、译林等8家出21世纪、《莎士比亚全集》。1999年,版社分别出版了朱生豪译的

,为莎译盛方平用新诗体翻译出版了《新莎士比亚全集》

《罗密欧与幽丽叶》事锦上添花。21世纪初,曹禺译的再版、英若诚译的《请君入翁》,剧鹏、北塔分别译的《哈姆雷特》出版,为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再添华彩。

242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二、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对莎士比亚戏剧纷纷进行翻译和评论。在四百多年的时间中,莎士比亚的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剖析研究,从研究方向上来看,莎士比亚戏剧评论从历史的角度可分为三个时期:17和18世纪的以戏剧风格为研究对象的新古典主义莎评;19世纪以戏剧整体性和戏剧人物为主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莎评;20世纪和21世纪的莎士比亚戏剧评论。20世纪,莎评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文本、舞台和观众,莎士比亚时代的文艺和戏剧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环境方面,同时,研究者们的眼光开始投向莎士比亚戏剧的词语和意象,研究流派百家争鸣、评论模式异彩纷呈。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莎评家德莱顿在17世纪就把把莎士比亚的隐喻放入认知范畴,而这一提法被莎评界长期忽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莎评界才重新把莎士比亚的隐喻作为认知悲剧诗歌的研究的触角开始伸入人物的心理探手法。进入21世纪,

测,研究从性别、文化、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后殖民地民族心态延伸开去,不仅如此,研究者甚至从结构主义和“霸占”莎士比亚的符号学角度探求剧本的意义,或肆意解构主义消解或颠覆人们熟知的莎士比亚戏剧文本

(P8)

[1]

种左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长期以来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和评论在中国没有引起争鸣,没有出现真正的繁荣局面,莎评专题论文到1982年仅150篇[1](P153)。从20世纪末起,中国莎士比亚学会的成立使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类莎士比亚戏剧的上演和研究盛事,都标志着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与莎士比亚戏纵观30多年来中国莎学研剧翻译研究的良好发展态势。

究,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状况,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各种刊物发表的论文论集已越千篇[2],但困难和危机并存,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3]。众多的论著中只有一两本论述翻译主题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批评更多是从翻译技巧、艺术、莎士比亚译者生平、业绩的角度进行探讨和介绍,而集合语言学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批评,或从解构主义、互文性、语言风格、文本功能等理论方面展开的批评则相对薄弱[4]。

三、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展望———认知法“准备把莎士比亚的隐喻看作17世纪的德莱顿虽然

人类天性的激情”,但他还是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隐喻“无聊的妄想”。而另一位批评家蒲伯也说莎士比亚戏是

剧的隐喻是“不必要的离题”德莱顿把。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亚隐喻纳入认知范畴的提法却被17、18世纪的莎评界忽视,而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重新把莎士比亚隐喻纳入认知视野。

对莎士比亚的隐喻褒贬不一,但总体而言,否定占“莎士比亚的意象和比喻,了主流。黑格尔曾说:有时诚然是累赘的、过分堆砌的;但总的来说,比喻在戏剧体

[5](P143)

诗里毕竟也有一种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泰纳

莎士比亚研究继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之后,在中国也

起步较晚。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评价莎士比亚的著作《莎士比亚》,出版于1929年。在整个20世纪是周越然的

上半叶,在世界莎学研究流派和评论模式异彩纷呈的形势下,茅盾的现实主义莎评和梁实秋的20多篇新人文主义莎评成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早期最重要的文献。20世卞之琳、杨周翰、方平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纪80年代前,

批评观进行的莎评是这一时期中国莎评的全部成果。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研究,当然更多的是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不但在德、法、俄等欧洲国家历史悠久,在日本、印度、肯尼亚、埃及等文化渊源疏远的亚非国家也发展很“莎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定期快。研究莎士比亚的

在莎士比亚故乡举行国际莎士比亚会议,1970年开始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举办的世界莎士比亚会议取而代之。世界莎士比亚大会每5年一届。美国著名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FolgerShakespeareLibrary)从1950年开始每年出版1期《世界莎士比亚》(WorldShakespeareBibliog-收入世界各国学者莎学论著目录提要,从1950年raphy),

发刊的每年2000种左右,发展到21世纪初的每年4000

则认为:“所有的隐喻都是夸张,所有的意念接近荒诞。……它们把需要用一整页去表现的意图和图像凝聚在半句话之中,使人目不暇给。字眼失去了意义;结构被打乱了;似非而是的风格,人在忘我的激动之中偶然脱口而出的显然虚妄的辞藻,全都变成了普通的语

[6](P96)

浪漫主义评论家认为:就莎士比亚言。”19世纪,

“想象应看成是一种想象本身具有的戏剧的隐喻而言,

,然而,此观点没有引起过法则所制约的独到的智能”

“悲剧的模仿功能”多的评论。莎学界因对存在20世纪,与否的争论,导致了对莎士比亚意象与隐喻的不同意“意象-语义学派”认为:“意象是带有诗歌特质的见。

悲剧的生命观法则。”克勒曼强调意象形式与内容对剧情发展的关系;幽尔曼把意象看作“直观语言之本质”,

JXSHKX

243

江西社会科学2010.5

“牛津学派”主张通过媒介表达思想。而一贯认为:隐喻“无关宏旨”“隐,比如,噶斯瑟(OrtegaY.Gasset)就认为消解主题”,主张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喻淹没、直奔主旨

[7]

(P149-167)

。直到20世纪认知语言学兴起之

后,莎评的隐喻才进入了认知的视野,但对莎士比亚戏剧隐喻翻译的研究却鲜见发表。

隐喻对戏剧情感的体现依赖于隐喻的概念化。隐喻“是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8]

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P301)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让认知主体在对命题或概念结构的判断、推理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并体验戏剧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它们是基本经验,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作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就是翻译代表文艺复兴整个欧洲的文明成果的一部百科全书,就是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社宗教、文化方面的大背景,当然也是再现当时的人们会、

冲破天主教的桎梏束缚、超越抽象的存在、对现世人类生活、兴趣、价值、才能、尊严和成就的推崇。莎士比亚和其同时代英国读者的这些体验和经验通过剧本的隐喻《哈姆雷特》代表悲剧主题的所反映的一些意象图式(如

疾病意象图式、代表仇恨主题的狩猎意象图式,等等)表达出来。在译者翻译之认知心智处理过程中就要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经验或体验,以实现意象图式的跨文化域映射,也就是说,要把莎士比亚戏剧从一个文化模型(即一个社团或亚社团所有人共有的语境)[9]

(P55-56)

一性和因果关系跨区映射到认知主体的整合空间,使隐“塞条插入伤口”“用演戏来刺探国喻tent解读为原语的王”。

第二步:认知主体在用目标语重现这层意义的时候,识解过程中整合空间的意义,成为原语输入空间的内容,在从具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和体验的目标语空间,通过相似的经验和文化模型跨文化域映射到认知主体的目标语整合空间,经过诸如作者的背景与意图、接受语读者的背景与隐含信息、作品背景、原文中人物的社会关系、原语文化等因素的筛选,译者最后把原文

[11](P129)

“我立刻就能探到他的痛处”给中国读者再现为。

诚然,不同语言受众的不相同生活背景、经历、性格及文化背景及其的社会角色、心境、智力程度和敏感程度等决定的认知水平的诸因素,必定会制约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隐喻包含的信息内容和解读效果;但是,这一隐喻翻译过程正是译者力求再现莎士比亚戏剧主题和情感认知的心智处理过程。

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是对认知结构基础和主体认知心智过程的研究,它突破了传统的莎士比亚戏剧批评中所涉及的词源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不深不充分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认知入、

研究将有可能为21世纪的中国读者提供理解文艺复兴文明的各种元素的认知路径,使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涵纳的海量时代元素和丰富的艺术意蕴得到更好的理解。

转化

到另一个文化模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语间文本意义和情感的转换就是两个社团的经验和体验的转换,因为原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参照各自储存在头脑中对世界不同的体验来进行的。

译者对莎士比亚戏剧认知、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莎士比亚戏剧跨文化模型的隐喻概念重构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莎士比亚戏剧里不同的主题意象呈现的不同概念网络,译者以概念整合方式或心智处理[10]的几个步骤来处理剧本意义和情感的再现。

如图1所示,认知主体识解(construe)任何一个隐

[11]

《哈姆雷特》),都得喻,如,翻译tenthimtothequick(

四、结语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不完全隶属于马克心理分析文学批评、语言文学批评、形思主义文学批评、

式主义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文学批评、存在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任何流派,而隐喻的认知研究却通过范畴和概

经历这样的认识过程:

“塞条插入伤口(tent)”“探查第一步:从输入空间1,国王深藏内心的弑兄僭权的罪行”;从输入空间2,通过统

244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念的不同构建方式,把下列问题都囊括在批评的范围之内:社会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因素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文学人物心理结构和精神活动的心理机制;意象和象征等文本深层张力;诗歌的形式核心;原型和文学意象的关联;创作主体对人类及其存在状态主题的认知;等等。从西方传统的翻译批评角度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超越了语言文学批评的原文中心主义思想,在批评与继承结构主义对文本语言结构诸层面的转换方式的基础上,以体验的方式、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主客体的不同文化交流,对后殖民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意义进行探讨。因此,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认知研究的展开对莎士比亚戏剧译本在汉语“后殖民”语境下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士比亚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5).

[5](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德)歌德,等.莎士比亚研究[M].张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7]Weimann,ShakespeareandtheStudyofMetaphor.(6).NewLiteraryHistory.1974,

[8]Mey,J.L.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1993.[9]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10]Fauconnier,G.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

[参考文献]

[1]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2).

[3]李伟民.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

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A:1985.

TheMITPress,

[11](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丽】

JXSHKX

245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刘翼斌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刘翼斌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刘翼斌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6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