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历史的抉择——昆剧传习所与学堂乐歌

发布时间:2018-09-11 05:55
【摘要】:正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各种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就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而引起中国有志人士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思考,如同梁启超所说,首先是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于是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接着是制度上的感觉不足,于是有了变法维新的运动。第三阶段则是文化根本上的不足,"要求全人格的觉悟"。(1)是迎接还是抗拒?时人做出了各种回答,或文化守旧,维护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various systems, ideas, and cultural lifestyles of the West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orted into China, affecting China's social life, and thus causing Chinese aspiring people to think about social life and culture. As Liang Qichao said, the first thing is the feeling is not enough, learn from the West, so put forward the "division of the long technique" policy. Then there was a sense of inadequacy in the system, so there was a movement of reform and reform. The third stage is the fundamental lack of culture, "the need for full personality awareness." (1) is it to meet or resist? When people make a variety of answers, or cultural conservatism, maintenanc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论昆剧中付丑的美学特色[J];上海戏剧;2005年02期

2 冯芸;谢凌云;;昆剧传习所今昔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05期

3 朱琳;;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戴丽娟;;清末民初的无锡沈氏昆剧世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金仁(山票);;“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从《琴挑》剧本流变中的三处改动说开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温洲;赵惠玲;;清末民初民间组织对苏州昆曲的传承——以昆剧传习所和堂名班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刘叙武;;论明清传奇的四种演出本形式[J];求索;2013年06期

8 段宝玫;;清末《破产律》实施环境之历史考察[J];前沿;2013年24期

9 陆冠儒;陈鸿佳;;“中国梦”视野下共青团与公共外交[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王健;;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文化历史与发展的公共性论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李慧;折子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7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吴民;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9 韩丽颖;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继超;昆剧丑脚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婷;学堂乐歌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04期

2 魏盛楠;;浅谈学堂乐歌[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若华;;时代·启蒙·歌声——论学堂乐歌[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20期

4 钱仁康;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在《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尹洁;学堂乐歌起因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6 张静蔚;张謇与学堂乐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周南京;海外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8 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杨柳成;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J];艺术探索;2004年S2期

10 顾笑瑜;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冯源;;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英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 毛翰;谈近代“学堂乐歌”的爱国意境[N];北京日报;2012年

2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王勇;从学堂乐歌到“红歌”[N];东方早报;2011年

3 陈一鸣;学堂乐歌:百年前的校园歌曲[N];南方周末;2005年

4 毛翰;辛亥革命踏歌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俞人豪;新世纪的学堂乐歌[N];音乐周报;2001年

6 靳卯君;百期连载结集 百年迷雾澄清[N];音乐周报;2001年

7 居其宏;浊者自浊[N];音乐周报;2011年

8 杨瑞庆;歌坛期盼短歌[N];中国艺术报;2014年

9 大可;从“乐歌”到“新音乐”[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他把全世界的国歌介绍到中国[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莹;学堂乐歌的审美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王瑛;从学堂乐歌到学校歌曲[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周莹;学堂乐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淑敏;学堂乐歌的歌词艺术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英;《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7 罗虹;学堂乐歌与民族国家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丽萍;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乌云塔娜;论二十世纪初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徐芳;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学校歌曲的特征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235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35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