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6 21:15

  本文关键词: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山大学》 2010年

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

曹竞华  

【摘要】: 本文重点探讨明刊《琵琶记》评本的版本流变。 第一章简要介绍明代《琵琶记》评点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语境,包括统治者的倡导、俗文学的蓬勃发展、明清之际的评点热、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等因素均推动《琵琶记》评点在明代的发展。 第二章研究明刊《琵琶记》的版本流变。重要结论如下:一、认为李卓吾评本具有“真本”与“赝本”两个系统,“赝本”系统主要是容与堂《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其影响较大,后继评本皆不同程度地有其影子;“真本”系统传世者惟《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其影响较小,对后继评本几乎没有影响。二、王世贞评本除《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外,当有更早的评本存世。汤显祖、徐渭评本今仅存者惟《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合评本中的汤、徐评语部分取自容与堂李卓吾评本、凌濛初刻本等,部分则取自别种汤、徐评本?掀辣疚薇昝?姓的批语乃取自玩虎轩本、继志斋本、集义堂本、容与堂李评本、凌濛初刻本等。三、明刊师俭堂陈眉公评本的部分批语皆抄自容与堂李评本、《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及《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最早把“王曰”、“李曰”批语植入陈评本的是民国时期暖红室刊《汇刻传剧第三种》所收本《批评释义音字琵琶记》,陈眉公并无《琵琶记》评本传世。四、署名孙鑛评点的《硃订琵琶记》,其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和师俭堂陈评本,少量取自三先生合评本,并非孙鑛所评。署名魏仲雪的《琵琶记》评本的评语大部分取自容与堂李评本、师俭堂陈眉公评本,其余的或出自他本、或俗手新撰,并非魏仲雪所评。孙、魏二人并无《琵琶记》评本存世。据毛声山之《前贤评语》,冯梦龙、王思任曾评点《琵琶记》,其评本今不存。 第三章宏观勾勒《琵琶记》的评点历史。《琵琶记》的评点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河间长君之手,而可考的最早评本则是万历元年(1573)的《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记》。《琵琶记》的评点在万历年间达到鼎盛,经明末的衰落后,于清初再度辉煌,出现集大成者毛声山评本。《琵琶记》有“学术型”和“鉴赏型”两大评点脉络。《琵琶记》评点不仅是戏曲理论领域的重要部分,对其它诸多领域也有启发意义。 附录部分是明刊《琵琶记》综录,著录现藏北京、上海、日本等地的明刊《琵琶记》版本。除著录版本的基本信息外,还对版本进行初步的辨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56
【目录】:

  • 中文提要5-7
  • 英文提要7-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范围10-11
  • 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11-14
  • 第一章 明代《琵琶记》评点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语境14-22
  • 第一节 统治者的倡导14-16
  • 第二节 俗文学的繁荣与士商合流16-17
  • 第三节 评点的起源与发展17-19
  • 第四节 出版印刷的发达与作伪风气的昌炽19-22
  • 第二章 明刊《琵琶记》的评点22-56
  •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的两个系统22-31
  • 第二节 王世贞、汤显祖、徐渭评本31-43
  • 第三节 两种陈眉公评本43-50
  • 第四节 孙鑛、魏浣初、冯梦龙、王思任的评点50-56
  • 第三章 《琵琶记》评点史略56-64
  • 第一节《琵琶记》评点概说56-58
  • 第二节 学术型评点58-60
  • 第三节 鉴赏型评点60-62
  • 第四节 总结62-64
  • 总结64-65
  • 附录一 现存明刊《琵琶记》综录65-146
  • 一、新刊摘汇传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67-72
  • 二、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72-75
  • 三、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75-78
  • 四、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78-80
  • 五、校梓注释圈证蔡伯皆大全80-93
  • 六、琵琶记(玩虎轩本)93-96
  • 七、重校琵琶记(继志斋本)96-101
  • 八、重校琵琶记(集义堂本)101-102
  • 九、琵琶记(尊生馆本)102-104
  • 十、蔡中郎忠孝传104-105
  • 十一、新刻重订出像附释标注琵琶记105-107
  • 十二、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107-108
  • 十三、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108-111
  • 十四、重订元本释义全像琵琶记111
  • 十五、琵琶记(元本出相南琵琶记)111-112
  • 十六、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112-115
  • 十七、琵琶记(凌刻臞仙本)115-120
  • 十八、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120-121
  • 十九、鼎镌琵琶记121-124
  • 二十、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124-125
  • 二一、硃订琵琶记125-127
  • 二二、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琵琶记127-130
  • 二三、琵琶记(汲古阁本)130-132
  • 二四、词坛清玩(伯喈定本)132-146
  • 参考文献146-153
  • 后记153-15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霖;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黄仕忠;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克和;;毛批《琵琶》的理论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5 孙书磊;;陈继儒批评《琵琶记》版本流变及其真伪辨正[J];戏剧艺术;2008年03期

    6 周亮;;明刊本《琵琶记》版画插图风格研究[J];艺术探索;2009年01期

    7 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汪超宏;论毛氏父子对《琵琶记》的批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谭帆;;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J];戏剧艺术;198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叙武;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王平;《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3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4 杨广敏;张学艳;;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刘铭;;《林兰香》的成书年代考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李黎;;《史记评林》之《项羽本纪》评点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王夔;明刊戏曲散出《周庄子叹骷骸》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芸;;“先王制礼义”——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兼与霍布斯比较[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2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黄书光;;论儒学社会化的若干途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福田;论《三国演义》的烘托艺术及其正负效应[J];北方论丛;1995年01期

    2 张吕;毛宗岗叙事方法论评介[J];丝路学刊;1994年02期

    3 邬国平;毛纶为主、毛纶毛宗岗合评《三国演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4 宋凤娣;《三国演义》毛评的情节结构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马兰娣;“伏笔”与写作技巧[J];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6 李克和;;毛批《琵琶》的理论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霍雨佳;;论毛宗岗的人才美学思想[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8 霍雨佳;;论毛宗岗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霍雨佳;;论毛宗岗评奸雄曹操[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李泮;;论毛宗岗愤世嫉俗而评书[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仲一成;;成熟时期的中日戏曲比较—中国的四大南戏和日本的三大歌舞伎—[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毛錡;;日本东大地震感怀[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〇一一年)[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志湘;[N];人民日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文;[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南航 沈不沉 显青;[N];温州日报;2005年

    4 记者 尤海峰;[N];温州日报;2010年

    5 沈沉;[N];温州日报;2011年

    6 秦瑞苗;[N];太行日报;2011年

    7 温州学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杨琳;[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叶长海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马振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南南;《琵琶记》批评史[D];苏州大学;2008年

    2 毛小曼;《琵琶记》戏剧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刚;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看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D];暨南大学;2010年

    4 金景芝;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继红;明万历《乐府红珊》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竞华;明刊《琵琶记》评本流变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2 张卫卫;明清时期《琵琶记》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李秀义;《琵琶记》艺术再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巧玥;《琵琶记》和《美狄亚》的审美特征差异及其文化成因[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余丹;《琵琶记》接受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潘福刚;《琵琶记》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姜丽华;“古为今用”与《琵琶记》的经典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刘叙武;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管晓燕;《琵琶记》副词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向延胜;《琵琶记》接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毛批《琵琶记》的戏剧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7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