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柳子戏与安徽声腔关系考

发布时间:2018-10-17 17:43
【摘要】:柳子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安徽声腔中的【青阳】、【皮簧】等声腔,而在安徽声腔中也有柳子戏《小上坟》的腔调,两者的互动状态,既是柳子戏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安徽声腔的扩容性发展。两者的互为吸收是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地理人文条件适应下的声腔的自然融合。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Liu Zi Opera absorbed [Qingyang] and [leather spring] from Anhui vocal cavity, while there was also the tune of Liu Zi Opera "Xiao Shang Fen" in Anhui vocal cavity. The interactive state of the two plays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the music development of Liu Zi Opera, but also the tone of Liu Zi Opera "Xiao Shang Fen" in Anhui vocal cavity.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the expansion of Anhui sound cavity development. The mutual absorption of the two is the natural fusion of the vocal cavity under the same background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adaptation of geographical and humanistic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鲁西运河流域民间音乐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3CWYJ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 周显宝;论“加滚”——皖南民间戏曲音乐的即兴创作特征与仪式背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同元;;岳西高腔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意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祝中侠;;简论青阳腔的兴衰流变[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祝中侠;;关于青阳腔研究的整体审思[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解玉峰;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戏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俞淑华;;论柳子戏中曲牌的板式变化[J];大舞台;2011年05期

6 俞淑华;;青阳腔系[驻云飞]曲牌之比较——以浦市高腔和柳子戏为例[J];大众文艺;2011年08期

7 杜海军;;论戏曲选集的戏曲批评与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陈刚;徐渭及其《四声猿》的地位和影响述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9 于红;;浅析柳子戏的艺术特点——以《风雨帝王家》为例[J];大舞台;2013年07期

10 张岚岚;;文学经典创作接受研究困境及其对策——以《牡丹亭》为主的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成文;《昭代箫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郝青云;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蔡连卫;“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刘丽华;元明杂剧文人形象与剧作家心态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贺杰;因“韵”而“声”[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王先艳;论民间合奏乐种的传承方式[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新华;柳子戏衰落的原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洁;冯梦龙戏曲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芳芳;“申遗”对马堤吹腔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三化;越调唱腔音乐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洪桥;借其异迹 吐我奇气[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韩莉;论尤侗及其戏曲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文;相如文君戏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梅;徽戏剧目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畅;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J];音乐研究;1995年04期

2 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永贵;谢家顺;;青阳腔产生的民俗背景[J];中国戏剧;2007年05期

2 黄文锡;《荆钗记》改编漫笔[J];中国京剧;1992年01期

3 胡国勇;李学华;;青阳古腔重焕生机[J];当代江西;2008年09期

4 张玉君;刘春江;;青阳腔对赣北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5 尔夫;哀哀一曲催人泪——介绍赣剧青阳腔《送饭斩娥》选段[J];中国戏剧;1987年08期

6 班友书;;再议青阳腔的起源及当时周边戏剧大环境[J];中华戏曲;1999年00期

7 滕永然;;青杴腔的源流初探[J];上海戏剧;1962年07期

8 张艺鸣;沈杨;龚晓天;;高校保护与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以九江学院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为例[J];西江月;2010年17期

9 洪非;黄梅戏的前景思考——以青阳腔的盛衰为鉴[J];黄梅戏艺术;1993年Z1期

10 班友书;也谈《天仙配》的来龙去脉──从青阳腔到黄梅戏,没有绝对的作者[J];黄梅戏艺术;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婷;山东柳子戏:剧团学校“两翼齐飞”[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余同友;别让“青阳腔”流落他乡[N];安徽日报;2004年

3 通讯员 魏忠友 刘考勇;一路高歌“柳子”情[N];菏泽日报;2010年

4 ;青阳腔三“鸣”惊人[N];江西日报;2003年

5 ;青阳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03年

6 张富贵;漫话青阳腔[N];安徽日报;2006年

7 杨晓群;青阳腔再“火”青阳[N];安徽日报;2006年

8 周公略 本报记者 袁东来;刘春江与青阳腔[N];九江日报;2006年

9 周云飞邋姜月平;九江如何抢救青阳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姜月平邋练炼;九江大学生拜师学习青阳腔[N];江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砚;扩散、整合与储存[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3 杨宝春;《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4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山东柳子戏的考察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3年

2 张驰;论林兆华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其成因[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杨晓燕;世界意识流电影浅析[D];苏州大学;2006年

4 马娜;聊斋俚曲及与明清山东时调、小戏的音乐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高蕾蕾;论查明哲及其导演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赵敏;柳子戏表演艺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金凤;鲁西南柳子戏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新华;柳子戏衰落的原因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蔡燕妮;鹤峰柳子戏的传承现状及保护性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梁婧;九江学院《青阳腔》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277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77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d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