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民国禁戏与戏剧形态

发布时间:2018-11-07 09:06
【摘要】:民国禁戏,实际上是古代禁戏观念之扩展与延续。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各地较为随意之禁戏举措,表面上使戏剧撰演分离,实未构成较大阻制;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在颁布禁戏法令的同时,亦提出戏剧解禁方式,实际上取消演剧作为艺术与民俗活动的自由性与合法性,致使戏剧生态芜杂与失衡;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和日本占领军的禁戏举措,不仅限制戏剧应有的开放性观演空间,且导致戏剧在非法的生存困境中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解放战争时期,官方尚未出台统一之禁戏标准,即便"戏改",亦未形成统一的改良尺度,从而造成禁戏标准混杂与戏改界限模糊的局面,引发了民国戏剧的某些内在问题。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China banned drama, in fact, the extens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ancient concept of the b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the action of banning the drama at random in various places, on the surface, separated the drama writing and performance, but did not constitute a great hindr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Kuomintang, while promulgating the decree of banning magic tricks, also proposed a way of lifting the ban on drama. In fact, it abolished the freedom and legitimacy of acting as an activity of art and folklore, resulting in the drama ecological disorder and imbalanc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ng Puppet government and Japanese occupation forces not only restricted the open view space of drama, but also made it difficult for drama to get rid of the burden of inheritance in the illegal survival predica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iberation War, the government had not yet issued a unified standard for banning film, and even "opera reform" did not form a unified standard of improvement,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standard of banning film and the blurring of the boundary of drama reform, which led to some internal problem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rama.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经盛鸿,孙良茗;民国禁戏趣谈[J];民国春秋;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立;;经典、观众与政策——传统潮剧锦出《大难陈三》参加1952年中南会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2 汪同元;;岳西高腔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意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3 何丙瑞;;论《长征组歌》的民族性特征[J];长城;2009年08期

4 王威;谭芳;;现代传媒视野下桂剧的发展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5 吴承忠;;影响古代北京城市休闲活动发展的因素[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6 陈利利;;江西广昌孟戏祭祀本质论——以甘竹曾村孟戏为例[J];大家;2010年16期

7 李海安;;河南民营戏班搬演语境论析[J];大舞台;2010年09期

8 耿传明;秦彬;;传统德性伦理的失语与重建——以京剧《四郎探母》的现代接受为例[J];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9 李云霞;;20世纪戏剧文学创作的高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价值之刍议[J];电影文学;2008年08期

10 赵娟;;潘月樵与辛亥革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刘云燕;;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音乐的创新[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2 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温潘亚;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6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D];厦门大学;2007年

8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冉;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俊华;民国时期安化黑茶业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德华;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 [二八板]类唱腔的差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6 陈似岚;在“戏改运动”和“样板戏运动”的“分水岭”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萃娟;从评剧的起源和发展中分析近代冀东人的思想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芳芳;“申遗”对马堤吹腔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磊;豫北四股弦戏曲音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温群荻;宁都民间戏班探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315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15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f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