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中国戏曲艺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发布时间:2019-03-21 20:28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二战后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打破权威、等级和秩序,它以自身的颠覆性、包容性和狂欢化不断质疑着宏大叙事和既有规则,而颠覆、消解的本质是创新与变革;其在艺术领域的呼应,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边界的模糊化。有趣的是,中国戏曲注重写意性与综合性,在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平衡中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的一些传统艺术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潮颇多共鸣,两者背后共同的社会动力学机制及其启示,值得更进一步加以研究。
[Abstract]:Postmodernism, a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that arose after World War II, advocated breaking authority, hierarchy and order. It constantly questioned grand narratives and established rules with its own subversion, inclusiveness and revelry, and subverted it. The essence of digestion is innovation and change; Its echo in the field of art is the vagueness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elegant art and popular art. Interestingly, Chinese oper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freehand and comprehensive, showing a mor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balanc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re is a lot of resonance between some traditional artistic ideas of Chinese opera and post-modernism trend of thought. The common social dynamics mechan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 behind the two are worthy to be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WW017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谨;;唱戏,还得做戏——戏情与戏理之三[J];剧本;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著名戏剧理论评家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N];中国艺术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张雪峰;;《普宁》之三重人格结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黎泽潮;;广告传播的文化语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颖;;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苹;;贴近女性 关注社会——浅析德国女作家尤莉亚·弗兰克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8 顾晓莉;;两棵相对“枝疏叶稀”的大树——简谈於梨华早期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三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韦朝晖;;《钢琴教师》的女性主义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郑崇选;;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叙事的两种缺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10 李建东;;镜像中的理论狂欢——现代文论话语的引进与误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肖显惠;传媒视阈下的“大陆新武侠”[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羽红;《红色英勇勋章》的生态伦理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7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钮雪梅;;后现代主义思潮预演中国“后现代”之传统[J];现代交际;2011年03期

2 姜静楠;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J];小说评论;1997年06期

3 苏瑞霞;;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4 聂微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郭涛;周利娟;;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到网络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动因论之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付文忠;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逼近与我们的文化策略选择[J];哲学动态;1995年05期

7 胡宗健;“后现代”与当前文学批评[J];阅读与写作;2000年07期

8 李方安,胡志英;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石剑文,周国文;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10 闫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质化研究兴起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美森;韩秀艳;;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刘恬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4 熊林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明丽;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冯磊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杜朝举;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佳;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影响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10 魏津;中国当代艺术中情色问题的表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5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45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3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