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清代广州外江班“近徽班”考略——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刻资料为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19-05-20 15:24
【摘要】:18世纪中后叶是外省戏班在广东发展的鼎盛时期,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省近百个戏班云集五羊城,花雅并奏,诸腔杂陈,极大地推动了岭南与江南各省的戏曲交流,加速了各地方戏曲声腔的融合。外江班艺人不但可以省内搭班,而且还可以跨省搭班。安徽戏班入粤甚早,尽管在数量上并不占优,但却引领了皮簧新腔的时代潮流。清代广州外江班演唱声腔"近徽班"的事实说明,早在清乾隆年间,号称"乱弹""二簧"的皮簧声腔即已在江南各省广为流行。
[Abstract]:The middle and back of the 18th century was the heyd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provincial theaters in Guangdong. Nearly 100 theaters from Jiangsu, Anhui, Jiangxi, Hunan and other provinces gathered in Wuyang City, Hua Ya and played together,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exchange of operas between Lingnan and Jiangnan provinces.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voice of various local operas. Waijiang class artists can not only set up classes in the province, but also can set up classes across provinces. Anhui theatres entered Guangdong very early, although the number is not dominant, but l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leather spring new cavity. The fact that Guangzhou Waijiang Class sang "near Huiban" in Qing Dynasty shows that as early as the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voice cavity of leather spring, which is called "random play" and "two springs", has been widely popular in the provinces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岭南外江班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伟;;外江班在广东的发展历程——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刻文献作为考察对象[J];戏曲艺术;2010年03期

2 黄伟;;清中叶岭南外江班繁荣原因探究[J];四川戏剧;2013年08期

3 王馗;;外江梨园与岭南戏曲——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研究[J];戏曲研究;2007年02期

4 黄伟;;清代梨园行会制度考论——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为例[J];中华戏曲;2007年02期

5 甘子超;;清代商业化进程中的广东戏剧[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丁丹;广东戏剧拾零[J];广东艺术;2002年06期

7 ;云南省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座谈会[J];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01期

8 尔冬;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J];戏曲艺术;1991年01期

9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题词[J];戏曲艺术;1991年02期

10 朱万曙;;《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所见徽班资料[J];戏曲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曲润海;;我看上昆[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钱念孙;中国徽班的奇观[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蒋莉 晋文婧;“徽班风采”薪火相传[N];安徽日报;2010年

3 周春阳;舞剧《徽班》的生命意蕴[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莉 晋文婧;徽班进军上海滩[N];安徽日报;2013年

5 陈辉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巧借官话:徽班“变脸”京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耿闻;纪念徽班晋京 京剧好戏连台[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龚和德;京剧故里是城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王长安;徽商与徽班[N];安徽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1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81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