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从模仿再现到离形得似——中西表演艺术差异之哲学与美学根源

发布时间:2019-07-16 21:05
【摘要】:中国表演艺术强调写意的再现理念,呈现出与西方表演体系截然不同的表演美学思想。既然都是模仿性质的表演艺术,中西戏剧体系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从形象和模仿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画论和诗学的主要观念,可以探讨造成中西戏剧体系差异的深层哲学基础和美学根源。中国戏剧传统起初与西方体系并无多大差别,也强调模仿生活、形象逼真,但由于中国戏曲在自成一个艺术门类以前地位低下,依附诗文书画,其最初的本体不是叙事性模仿,而是形象性模仿,后虽完成了从形象模仿到叙事模仿的转变,但抒情写意的形象论已深入骨髓。此外,由于戏剧形象论的哲学和美学理念强调追求神似,而不仅仅是追求形似,其最高境界是以"离形得似"为理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效果,从而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戏剧表演艺术。
[Abstract]:Chinese performing art emphasizes the reappearance idea of freehand brushwork and present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aesthetic thought of performance from the western performance system. Since they are all imitating performing arts, why is there such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 syst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mage and imi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main concep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esthetics, painting theory and poetics, we can explore the deep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aesthetic roo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 systems. At firs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drama i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system, and it also emphasizes the imitation of life and the lifelike image. However, due to the low position of Chinese opera before becoming an art category and attached to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ts original Noumenon is not narrative imitation, but image imitation. Although it has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mage imitation to narrative imitation, the image theory of lyricism and freehand brushwork has gone deep into the bone marrow.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idea of drama image theory emphasizes the pursuit of divine resemblance, not just the pursuit of form similarity, its highest realm is the ideal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and effec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drama performance ar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
【分类号】:J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描摹艺术美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国良;郭蕾;;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婉婉;;浅析杜甫《戏为六绝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胡国敏;;试论中国古典抒情诗情景表现模式的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杨惠;;情感的想象和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张守荣;;论“文如其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植丹华;;《文章流别论》的文体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郑玉梅;;浅析唐宋离别诗词的抒情模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胡智锋;;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本土化”资源辨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杨春霞;;让高中作文“童心”闪耀[A];2012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曲景毅;;“大手笔”作家视域下的唐文演进论[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六辑)——中国文论与名家典范[C];2013年

6 孙维城;;“真”——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命题[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国文论的道与艺[C];2003年

7 蒋述卓;;《原诗》的诗人主体论[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石天飞;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希寅;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与情[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楠;魏禧文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妮;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爱良;《封神演义》成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家东;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陈培;南宋遗民词伤春主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惠馨;党怀英诗歌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武光霞;梅溪词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杨玲燕;徐渭本色戏曲创作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论“离形得似”说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戏剧文学;1993年11期

2 倪进;;离形得似——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构成方式谈片[J];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03期

3 李祥林;“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4 霍然;苏轼的“离形得似”与宋代文人画[J];天府新论;2004年04期

5 李艳;离形得似 夸饰恒存——论夸张的运思过程和美学特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金捷;;表现性油画造型中的离形得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6期

7 冯国华;融会贯通,离形得似——遵从“所以译”的一般语言习惯[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8 宋云;;欢情[J];宝藏;2011年01期

9 沙陵;;读《修军木刻画选集》断想[J];唐都学刊;1992年01期

10 侯安智;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论刍议(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515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15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