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南道盘索里”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7 20:06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说唱艺术“南道盘索里”(后简称延边“南道盘索里”)的传承,并选择了具有师承关系的三代传承人——朴贞烈、姜信子、卞英花为个案,以这三代人的传承、演艺经历为切入点和主线,管窥传统音乐从民间走入学院进行传承、并最终回归社会进行传播的全过程,进而探讨和分析“南道盘索里”传承模式的转型。 “盘索里”是“Pansori”的译音,17世纪发源于韩国西南部城市全州。20世纪初,朝鲜移民大量流入我国,“盘索里”也随之而来。在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生根、开花,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在延边,受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盘索里”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局内人约定俗成地将这种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的说唱艺术形式称之为“南道盘索里”。因此,无论是“盘索里”的界定、分类、声音观念、传承方式、表演形式等方面,延边“盘索里”与韩国“盘索里”均有较大的不同。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具有将二者等同的趋向,因此本文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南道盘索里”特征与传承的研究。 同时,由于“盘索里”是存在于跨界民族中的艺术形式,且起源于韩国,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虽然以延边“南道盘索里”为中心,但始终以韩国“盘索里”为参照,目的是为了突出“盘索里”在延边的变与不变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深层原因。另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关于延边朝鲜族“南道盘索里”传承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研究对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将起到一个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 本文计划分四个章节进行叙述。 在展开对“盘索里”的传承模式的叙述与分析之前,第一章对“盘索里”的名称、历史、与其传承相关的音乐表演形式等进行介绍与说明,目的是对延边“南道盘索里”的传承研究作以铺垫。 第二章从文学题材、音乐特征、表演形式三个方面,以韩国“盘索里”为参照,对延边“南道盘索里”的艺术特征进行说明与分析,目的是对“盘索里”传入中国前后,其本体特征中变与未变的因素进行说明。 第三章分别以延边三代“南道盘索里”传承人——朴贞烈、姜信子、卞英花为个案,探讨了在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延边“盘索里”传承模式以及传承模式的转型过程,强调了传承人个人行为对传承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在《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传承”词条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特殊性,并结合自己田野调查与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延边“盘索里”的传承及其转型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制度维度、技术维度、观念维度。希望通过国家制度的变化、传承载体的多元化、音声观念的转变,进一步证明延边“盘索里”传承模式的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6
本文编号:2515608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亚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杨殿斛;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2期
3 萧梅;20世纪的“两本书”[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4 陈雅先;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兼谈音乐传承之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音乐研究;2000年03期
5 范晓峰;对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杨晓;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种参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唐都学刊;2002年03期
8 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兼论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9 伍国栋;在传承过程中新生——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J];中国音乐;1997年01期
10 杨晓;乡间与校园:侗歌传承的两种形态[J];音乐探索;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515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1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