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民俗学视角下的元代“涉案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09:36
【摘要】:自郑振铎先生于1934年《文学》第3期中发表《元代公案剧发生的原因及其特质》一文,开启“公案剧”专门研究之始,学界即给予了“公案剧”研究较多的重视。自研究之初至今,产生了大批的“公案剧”研究论著,视角涉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内容囊括作家作品研究、人物形象剖析等众多角度,研究成果亦可谓蔚为大观。但也不可否认,对于“公案剧”的研究中存在着些许不足与欠缺。本文即首先针对原先一贯沿用的“公案剧”概念作出些许质疑与补充,以期在原有“公案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完整具体,且能更大范围地囊括包含了“公案情节”剧作的新概念——涉案剧,并根据“涉案剧”概念的设定梳理出现存剧目,以此扩大研究背景,,为更为具体全面的剧作研究提供充实文本资料。 其次,原先“公案剧”研究的视角虽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但鲜有系统地从民俗学角度出发予以研究的成果,故而,本文意欲另辟蹊径,从近年来较热门的民俗学视角出发,全新研读“涉案剧”剧作,且将“涉案剧”剧作划分为案发、审案、判决等三个部分,分层次,细致深入地研究包含在每个阶段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俗因素。其中,关于案件起因中的民俗因素涉及汉蒙不同民俗间的冲突体现,以及汉民族传统观念民俗的折射;在审案过程的民俗体现则主要从三类不同的审案人员——昏官、清官和侠士出发,分别探究他们在审案过程中所遵循的民俗;判决过程中的民俗因素则主要论述“大团圆”模式中的“尚圆”习俗及国人惯有的“报应”观念的体现。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则创新探究了元代“涉案剧”受欢迎的民俗原由。观摩“涉案剧”的演出,实则与现实生活中的观摩“公审”相似,而包含于“公审”形式中所体现的民众趋善避恶的美好心愿则与“傩仪”、“傩戏”中所表达的趋吉避凶之朴素意愿相同,且“公审”与“傩仪”、“傩戏”在某些方面亦有着种种不谋而合,此类“公审”的受欢迎实与“傩仪”这种民俗活动有着某些不言而喻的相互影响。除此之外,本文也首次尝试从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入手,对“涉案剧”中的民间狂欢因素小作探讨,以期从民间狂欢的视角对“涉案剧”的流行原因作出民俗学的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汉秋;元代公案戏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3期

2 墨亚;;法正天心顺 伦清世俗淳——浅析元杂剧公案剧作家的儒家思想倾向[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3 张静文;;元杂剧公案戏的法制文化寻绎[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鲜述文;关汉卿剧作中的清官[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林国清;涂平;;元曲公案戏中的清官与阴阳文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6 叶涛,吴存浩;抢婚风俗争鸣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张丹飞;情、礼、法的冲突──论古代文学中“替杀妻”模式的悲剧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8 胡士莹;宋代的“公案传奇”与元代的“公案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9 佘大平;照耀人心的双日——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和“水浒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韩晓;论关汉卿的公案戏对天人关系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本文编号:2523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23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