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算术、语文学与犯罪的“滑稽剧”——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看尤奈斯库的荒诞剧《上课》

发布时间:2019-08-20 08:58
【摘要】:尤奈斯库戏剧《上课》既充满暴力色彩和荒诞意味,又极具语言哲学意蕴,但通常阐释偏重前者,将其视为对强权统治及其非理性机制的嘲讽和批判,却往往忽略其中独特而深刻的语言哲学内涵。对后者的考察可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形成意味深长的对应。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有关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数学逻辑与经验事实、"疼痛"的语法、"实指定义"与"交流呼告"等方面的论述,有助于深入解析《上课》中失败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而有效地阐释该剧中"算术导向语文学"、"语文学导向犯罪"的离奇逻辑命题。在这部关于犯罪的"滑稽剧"中,算术和语文学授课的荒诞过程和血腥结局,在语言哲学层面凸显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所警示的诸种思维陷阱,并揭示出在权力政治的表层关系之下,隐藏在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深层冲突机制。
[Abstract]:Yunescu's play "class" is full of violence and absurd meaning, but also has great linguistic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but usually emphasizes the former, regards it as a mockery and criticism of the rule of power and its irrational mechanism, but often ignores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the latter can correspond to the formation of Weitgenstein's philosophy in his later period. The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language, mathematical logic and empirical facts, the grammar of "pain", the definition of "real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call" in Wei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failed in class, and then to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strange logical propositions of "arithmetic-oriented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oriented crime" in the play. In this farce about crime, the absurd process and bloody ending of arithmetic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highlight the various thinking pitfalls warned by Wei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i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philosophy, and reveal the deep conflict mechanism hidden in language and thinking under the surface relationship of power politic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项目(2012M521455)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闯;数学:一种特殊的语言游戏——评维特根斯坦后期数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权;;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2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齐菁;;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0期

4 赵小兵;;可译性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赵小兵;;语言哲学中的指称论(名实论)与翻译的意义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张铁声;;论哥德尔语句的维特根斯坦疑难——未提及自身的算术命题何以谈论自身?[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张红军;;色彩界现象学还原——安东尼奥尼影片现象学思维与《红色沙漠》(1964)色彩解读[J];当代电影;2007年06期

8 黄正华;;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谢朝群;林大津;;体验认知·惯习·语言礼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张雨金;;走出“独白”困境——论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樊岳红;;布鲁尔对“遵守规则”的社会学阐释[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赵瑞林;;论《逻辑哲学论》的果决式诠释[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肖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宗教——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宗教思想解析[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学;2011年

4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6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菁;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种尝试比较[D];浙江大学;2008年

9 孟宪浦;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锡伟;契约真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雷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5 梅杰吉;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崔耕;散文的变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朱增跃;哥德尔:数学不是语言的句法[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吴睿;哈特对维氏后期哲学加以取舍的批判性说明[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姚琳丽;论哈特视野下的“内在观点”[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舒梅英;行走在“日常”里的精灵[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畅;论荒诞派戏剧《椅子》[J];艺术百家;2005年02期

2 宋德发;邓洁嫔;;《犀牛》:体制化的悖论[J];世界文化;2010年07期

3 吴笛;;让我们从心出发 《秃头歌女》的重新诠释[J];上海戏剧;2009年02期

4 姜若瑜;陈刚;;2009年尤金·尤奈斯库戏剧表演工作室纪略[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周海燕;刘馨;;语言习得与艺术审美的双重建构:利用电影赏析促进语言教学[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官艳;;被挤压的个人——试论尤奈斯库的《犀牛》[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7 ;算术小子法兰柯[J];光盘技术;1996年05期

8 蔡晓芸;;生活嘛,说来说去一个故事 评香港“剧场组合”《两条老柴玩游戏》[J];上海戏剧;2008年01期

9 张颖;荒诞的时代 荒诞的戏剧——试论荒诞派戏剧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田民;莎剧《麦克白斯》的三个现代翻版[J];戏剧艺术;199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贾薇 徐雪梅;“相约北京”话剧舞台经典当红[N];北京日报;2006年

2 方磊;人生的黑洞[N];中国保险报;2003年

3 记者端木复;一批海外优秀话剧将要莅沪[N];解放日报;2003年

4 记者 端木复邋实习生 杜成靓;小剧场演绎了社会大主题[N];解放日报;2007年

5 叶廷芳;荒诞派戏剧将载入史册[N];文艺报;2002年

6 杨云峰;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端木复;话剧中心:收获精彩一年[N];解放日报;2003年

8 李正荣;谁是“秃头歌女”[N];学习时报;2005年

9 袁鸿;中国的独立戏剧及剧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博;荒诞派与中国80年代戏剧[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展;荒诞派戏剧情境的构成形态[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28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28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