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丑角”的舞台功能概论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J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兴红;;论丑角的戏剧功能[J];大舞台;2008年05期
2 刘晓玲;;浅论戏曲丑角的舞台功能[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莹;;论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内涵[J];青春岁月;2012年22期
4 邹元江;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J];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5 孙媛;;戏曲丑角艺术的“丑中见美”[J];艺海;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程程;;论毛南族舞蹈语汇的美学特征及艺术精神[J];歌海;2010年06期
2 邹自振;董瑞兰;;《牡丹亭》出评(下)[J];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冯王玺;;简论《七品芝麻官》中唐成的戏剧形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胡婷;;“引俗入雅”——雅、俗文化对流中的唐英戏曲创作[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冯王玺;;河南地方戏中丑角文化的审美探究——以《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为例[J];名作欣赏;2014年27期
6 张松林;;《李尔王》中小丑的伦理功能[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王德兵;;李渔戏曲词采论的美学意义[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李铁;;浅谈道具的舞台功能[J];青春岁月;2013年15期
9 高艺振;;戏曲丑角艺术的美学特征[J];青春岁月;2013年18期
10 沈敏;《牡丹亭》石道姑形象简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仙瀛;苏州弹词《西厢记》文学探源[D];苏州大学;2002年
2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D];厦门大学;2007年
3 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继超;昆剧丑脚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倩;中国戏曲丑角的美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涛;张庚戏曲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田刚健;元杂剧“净类”脚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刘建玲;明传奇中的丑角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玲艳;元杂剧和明传奇插科打诨艺术之比较[D];安徽大学;2012年
6 李兰婷;梁廷g徬肪缬肭а芯縖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胡咪;楚剧喜剧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国荣;丑之艺术特征和审美形态[J];文艺研究;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景亮,谭静波;戏曲艺术与观众关系的当代状况[J];中国戏剧;2000年08期
2 杜桂萍;论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选择[J];江汉论坛;2003年06期
3 陈维仁;还戏曲以娱乐性[J];中国戏剧;2003年08期
4 梁海;一份发人深省的戏曲调查报告[J];戏曲艺术;2003年04期
5 ;《戏曲艺术》 2003年1—4期总目录[J];戏曲艺术;2003年04期
6 陆军;戏曲现代戏创作散论[J];上海戏剧;2003年02期
7 赵伟明;;戏曲艺术原创力刍议[J];戏剧文学;2003年09期
8 王惟惟;;第二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仪式暨“新世纪戏曲论坛”学术研讨会述要[J];戏曲研究;2004年03期
9 安葵;张庚的戏曲综合论[J];戏曲艺术;2004年03期
10 郑传寅;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宗教与戏曲的深层结构[J];戏曲艺术;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进戏曲创作繁荣[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景亮;;把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戏曲生产[A];中国演员(2009年第5期总第11期)[C];2009年
4 智联忠;;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重大课题——福建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A];中国演员:2014年第4期(总第40期)[C];2014年
5 李简;;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戏曲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性描述[A];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C];1992年
7 孙书磊;;典型理论与20世纪戏曲批评“失语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涛;;崇雅归正——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会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论改革开放30年京剧剧目创作[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建鹏;白岚玲:戏曲评点学研究的拓荒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张敏生;戏曲艺术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刘祯;文化创新与戏曲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苏敏华;戏曲也要适时而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 实习生 胡子轩;戏曲与动漫 如何牵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严森林;从理论实践情感上支持“新戏曲”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余青峰;当戏曲撞上“新娱乐”[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当舞台艺术遇到新媒体[N];文艺报;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戏曲事业的改革者和创造者[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易木;与党休戚与共的新戏曲[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玉人;勃发与超越——新时期建戏曲创作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6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9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2 孙建杰;清廷禁毁戏曲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杨洋;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4 项晓瑛;唐英及其戏曲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萍;明代江南妇女的戏曲参与[D];苏州大学;2013年
6 李中建;明代“自况”戏曲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毕剑;戏曲旅游的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7年
8 孙雯;论新时期探索话剧对戏曲的借鉴与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戏曲创作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琳娜;清代戏曲虚实观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7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3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