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戏剧空间中的实现

发布时间:2020-05-15 09:28
【摘要】:中国镜像下“毁誉参半”的布莱希特及其“间离效果”,在近九十年的碰撞和磨合中,走向的不是一条互相融合的道路,而是呈现一种屡次尝试后无解而趋向抛弃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理论学者一致认为的审美思维隔膜外,一个重要的且极易被忽略的因素,即实践的能力。实践的失败无法证明理论的无效性,相反,对理论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可供运用的实践模式,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实践提供指导。对于实践中可见的“间离效果”,舞台和剧场中的装置如半截幕、指示牌、明晃晃的灯光等,国内外学界均已做过大量的探讨。因为这种舞台装置、布景、甚至是剧场本身,具备实践操作的可复制性,可以从一种静止的,历时性的视角来加以分析和运用。而不可见的“间离效果”,即需要观众的想象参与创造的一整套审美空间,因其研究的动态性和共时性,而难以被戏剧创造者,甚至是戏剧理论家所察觉。而同时,这也是能否真正实现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间离效果”在戏剧空间中的实践逻辑,综合借鉴法国学者麦克·伊萨卡洛夫(MichaelIssacharoff)和中国学者濮波的空间分类,将戏剧空间分为三个层次.:一、观演空间(舞台上的演员、角色和观众的空间互动和交流);二、文本空间(剧本里的故事空间);三、符号空间(戏剧的逻辑框架模式)。通过深入分析上述戏剧空间结构及深层逻辑,本文将试图解释“间离效果”在中国的实践困境,并建立一种方法论的理论模式,以期对“间离效果”在世界戏剧中的实践有所启发。同时,将“间离效果”与空间结合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如影像和激光等技术,为“间离效果”提供一种全新的实践视角和理论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睿;;黑暗中亦有光明——中世纪戏剧探寻[J];艺术研究;2011年04期

2 孙惠柱;;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J];戏剧艺术;2010年06期

3 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4 卢炜;;辩证戏剧——为布莱希特戏剧正名[J];文艺研究;2008年05期

5 林婷;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黄应全;陌生化理论:对“第二自然”的批判[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周宪;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J];戏剧艺术;1998年04期

8 周宪;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9 周宪;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J];戏剧艺术;1997年03期

10 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J];戏剧艺术;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建明;包公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濮波;论戏剧空间的三种形态[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664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664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