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常德丝弦腔词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14:48
【摘要】:常德丝弦是湖南常德地区广为流传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艺术,由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商人经长江流域传入到洞庭湖畔,距今约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采用常德方言演唱且使用扬琴、琵琶、二胡、三弦等弦乐器伴奏,故名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交叉是常德丝弦的表现形式,其音乐结构可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混合体丝弦”三大类。常德丝弦是语言与音乐紧密融合的艺术形式,在腔词关系上讲究“按字行腔”、“字正腔圆”,忌“倒字”、“破句”,本文立足于音乐本体与语言学的结合,以音乐与语言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和学唱曲谱,结合音韵学、方言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的知识,从音调、节奏、句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谱例来综合探究常德丝弦唱腔与唱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常德丝弦与常德方言关系研究”,阐述常德丝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音乐特征,从整体上分析常德丝弦发展的背景与常德方言的语言特征。第二章为“常德丝弦腔词音调关系研究”,通过谱例论述常德丝弦唱腔旋律与常德方言在音调、语调上的结合关系,唱腔旋律的走向受语言音调和语调的约束,在常德丝弦中,腔词音调关系相顺的比重大于相背,从而说明了常德丝弦的规范性。轻声变调是常德方言特有的特征,常德方言的轻声调音节不短,音强也不弱,因此对于唱腔旋律的处理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第三章为“常德丝弦节奏关系研究”,结合谱例剖析唱词习惯轻重音、特殊轻重音、节拍重音与唱腔旋律的制约关系,按照于会泳先生《腔词关系研究》一书中对“腔词节奏关系”的阐述:唱词习惯轻重音、特意轻重音与唱腔结合时,唱腔节奏的强弱位置在保全自行规律的同时,须与唱词的轻重音位置相吻合,从而达到腔词的相顺结合。“破句”的毛病出现在“腔词节奏段落关系”中,“破句”是指词逗被乐型拆破,从而导致唱词意义的支离破碎,笔者结合少量谱例对“破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第四章为“常德丝弦腔词句式关系研究”,唱腔与唱词的变化手法丰富多样,其构造规格不是绝对固定的,但是是相对固定的,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笔者将结合谱例对常德丝弦中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的唱词、唱腔在句式结构上的变化进行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617.9;J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蕊;;戏曲唱腔是民族抒情唱法的借鉴[J];中国戏剧;2015年02期

2 王宇琪;;口传艺术视野下的兰州鼓子腔词关系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03期

3 胡锦博;;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04期

4 王宇琪;;单弦牌子曲腔词结合关系探微[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沈洽;;《腔词关系研究》读解(续二)——第五章 腔词节奏关系(Ⅰ):腔词节奏段落关系读解 第六章 腔词结构关系之一:腔词句式结构关系读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胡伟;;常德方言轻音音节的声学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戴嘉枋;;论于会泳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音色观[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张欣;;常德方言语调偏误类型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琨;常德丝弦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重价值研究和实践方式[D];中国音乐学院;2016年

2 陈肖蕾;皖中庐剧腔词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婷;将常德丝弦纳入地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想与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娟;山东琴书腔词关系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蓉;常德丝弦表演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曾环;楚湘雅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燕;关于开发常德丝弦为中学校本音乐课程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林;常德丝弦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伟;汉语常德方言轻声的语音描写及非线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9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749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