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叙论
发布时间:2020-07-16 21:02
【摘要】: 五音戏是流行于山东中部地区的地方戏,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北三路。流行于临朐、青州、淄川、昌潍一带的称为“东路肘鼓子”;济南、历城、章丘、周村、张店、博山一带的称为“北路肘鼓子”;惠民、博兴一带称为“北路肘鼓子”。因其唱腔优美,曲调婉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调而广受欢迎。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员有铁笛、荀兴旺、曹然生、高桂芳(艺名“半碗蜜”)、李德兴(艺名“跟柱子”)、王焕奎(艺名“自来喜”)、明洪钧、明先柱、王化同等。之后,艺名“鲜樱桃”的邓洪山成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邓洪山的表演细腻传神,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其“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由此定名。同时也留下了《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王定保借当》、《拐磨子》、《彩楼记》等不朽篇章以及《墙头记》、《胭脂》、《姊妹易嫁》、《窦女》、《豆花飘香》等新时代创作、改编、现代戏。淄博五音戏剧院则以其独特性,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历代演员的艰辛探索创新,为其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五音戏源于民间,面向基层,剧目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多以表现当地百姓生活状态为主要题材,广泛运用民间谚语、比喻等手法,通俗易懂,极易引起人们共鸣,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06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仍然面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带来的极大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何让齐鲁大地上这枝奇葩长盛不衰,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以其独特魅力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参与全球文化格局的重新分配和竞争,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田野调查、民间走访、古迹考察(包括剧场及舞台题壁)、文献参考、口头采访与书面研究相结合,辅以数据统计。同时采用淄博五音戏剧院作为参照物来比照分析,大量使用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对五音戏的剧本语言特色、唱腔特点、音乐体制、脚色行当有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力求具有一定可信性,唤起相关部门及广大民众的再认识和高度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5
本文编号:2758498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静;;临朐周姑戏及其发展现状研究[J];音乐时空;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2758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75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