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从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谈写意

发布时间:2017-03-30 03:19

  本文关键词:从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谈写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观。本文选取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寻找共同的写意语言,由此引出对于中国文化中写意精神的探索。从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寻找答案,最终寻找到这种文化精神形成的核心本源。 在对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写意现象的研究中,主要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1、“墨分五色”与“人分行当”;2、“皴擦勾勒”与“唱念做打”;3、“计白当黑”与“以一当十”;4、“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5、“似与不似”与“不似之似”;6、“借物言志”与“借景抒情”;7、“画尽意在”与“意犹未尽”;8、“散点透视”与“时空自由”。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提出中国三大哲学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写意精神形成的关键作用点:1、写意精神之人格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2、写意精神之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主张;3、写意精神之心灵发现--“人与人心和谐”的佛家精神。 在这种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之后,本文得出中国文化写意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心”合一的概念,即儒家、道家、禅宗思想作用在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必然结果,并突出了“心学”在写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本文又引述并分析了“形神论”、“畅神论”、“气韵论”、“意象说”、“意境论”、“心源说”、“妙悟说”等中国艺术理论,进一步印证了“天、人、心”合一在写意精神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化 写意精神 中国绘画 中国戏曲 中国哲学 儒家 道家 禅宗 人格美 自然之道 心学 顿悟 妙悟 “天、人、心”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J01;J8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引言10-12
  • 第一节 写意是中国画的核心绘画观10
  • 第二节 写意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美学原则10-12
  • 第二章 写意精神在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同现12-23
  • 第一节 从“墨分五色”到“人分行当”12
  • 第二节 从“皴擦勾勒”到“唱念做打”12-15
  • 第三节 从“计白当黑”到“以一当十”15
  • 第四节 从“化实为虚”到“化虚为实”15-17
  • 第五节 从“似与不似”到“不似之似”17-19
  • 第六节 从“借物言志”到“借景抒情”19-20
  • 第七节 从“画尽意在”到“意犹未尽”20-21
  • 第八节 从“散点透视”到“时空自由”21-23
  • 第三章 探寻中国文化写意精神之源23-30
  • 第一节 写意精神之人格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23-24
  • 第二节 写意精神之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主张24-25
  • 第三节 写意精神之心灵发现--“人与人心和谐”的佛家精神25-26
  • 第四节 中国文化写意精神的核心:“天、人、心”合26-30
  • --、形神论26-27
  • 二、畅神论27
  • 三、气韵论27
  • 四、意象说27-28
  • 五、意境论28
  • 六、心源说28-29
  • 七、妙悟说29-30
  • 第四章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2
  • 致谢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晓云;;“写意精神”初探[J];中国花鸟画;2005年04期

2 石村;景有民;;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发言摘要[J];西北美术;2007年04期

3 石村;景有民;;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会议综述[J];画刊;2008年01期

4 刘曦林;;写意与写意精神[J];美术研究;2008年04期

5 牛文娟;;现代工笔画现状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江秋红;;中国当代油画语言对写意精神的借鉴[J];剧影月报;2009年02期

7 范正红;;论“六法”与“写意精神”[J];美术观察;2005年12期

8 罗兰;;发掘岩彩的写意美[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罗兰;;发掘岩彩的写意美[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新峰;;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意蕴[J];齐鲁艺苑;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祯;;中国绘画中的伦理关系与未来[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康育义;;《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的诞生及其意义[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克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A];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淡如;;从顾恺之的杰出成就看六朝文化的转型[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7 马鸿增;;“写画”美学观论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樊波;;功力、趣味和风格[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左庄伟;;论中国画的民族性本质[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郭沫若;;关良艺术论[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郭怡[n;辩“写意”与“写生”[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记者 顾咪咪;杨哓阳:传统写意精神正悄然流失[N];解放日报;2010年

3 徐恩存;写意的原则与本质[N];北京商报;2010年

4 商报记者 隋永刚;刘继红:守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N];北京商报;2010年

5 演讲人 杨力舟;写意精神:中国画的核心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陈履生;重振写意精神[N];美术报;2004年

7 钱晓鸣;“意”在引导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N];美术报;2010年

8 薛永年;焦墨 写意 家园[N];美术报;2011年

9 鲁慕迅;中国绘画传统的生命机制[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杨琪;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N];学习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2年

2 孔新苗;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宗亚;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5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孔涛;北宋院体、文人和禅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叶健;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转向[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滕志朋;画者:原天地人生之道[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雷涛;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士人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竞群;从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谈写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2 邢峰宇;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在当代写意油画的延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雷晓辉;浅议当代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取向[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4 谢雯;论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吕顺;试析油画艺术中的写意精神[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6 潘艳波;中国画中的意象说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莉;中国现代油画写意精神之我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露;关于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思辨与探求[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9 江秋红;中国当代油画语言中的写意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张生;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与东方绘画表现形式的特点与融合[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从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谈写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7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