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戏曲板腔体对民族歌剧中音乐戏剧性的塑造

发布时间:2020-09-26 17:23
   中国民族歌剧(以下简称为民族歌剧)运用戏曲板腔体的音节结构和发展手法来构建人物形象,并在音乐戏剧性的展开方式上,主要运用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和发展手法来表达人物形象,具有大段成套唱腔的歌剧作品。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和发展手法能有效展开音乐的戏剧性,也是丰富人物戏剧性的有力手段。板腔体的不同板式自身拥有丰富的戏剧性,而板式的变速结构带来的音乐冲突性,更是音乐戏剧性的载体。板腔体结构唱段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音乐样式,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戏剧矛盾的集中体现。歌剧内唱段的音乐形式这种戏剧性主要来自板腔体唱段内部音乐形式上的对比,不同的板式体现出不同戏剧功能。板腔体的表现手法是民族歌剧当中主要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的载体,民族歌剧当中对板腔体的灵活运用是深化或升华歌剧思想主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使音乐充满戏剧性的有力途径。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61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相关概念及界定
        1、中国民族歌剧
        2、音乐的戏剧性
        3、板腔体
    (二)研究意义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手法
一、板腔体不同板式的特点及多功能性
    (一)散板——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
    (二)慢板——兼具抒情性和叙事性
    (三)原板——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
    (四)快板——强烈的戏剧性伴随抒情和叙事功能
    (五)摇板——强烈的戏剧性伴随抒情和叙事功能
二、板式的多功能性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一)运用板腔体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1、散板抒情
        2、慢板抒情
    (二)运用板腔体推动剧情发展
        1、慢板叙事
        2、中板叙事
    (三)运用板腔体营造戏剧冲突
        1、快板营造戏剧冲突
        2、摇板营造戏剧冲突
        3、散板营造戏剧冲突
三、民族歌剧运用“板式——变速结构”揭示戏剧冲突
    (一)民族歌剧“板式——变速结构”的初步使用
        1、《恨死高山仇似海》板式变化揭示喜儿内心情感的冲突
        2、《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板式变化揭示小芹内心情感的冲突
    (二)民族歌剧发展初期运用“板式——变速结构”的基本序列
        1、《海风阵阵愁煞人》板式变化揭示珊妹内心情感的冲突
    (三)民族歌剧发展成熟期运用“板式——变速结构”的变化序列
        1、《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板式变化揭示韩英内心情感的冲突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秀红;;戏曲唱腔结构及表现性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4期

2 卢爱华;;论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节奏思维形成的渊源及其成因[J];艺术百家;2006年02期

3 姜宝海;论板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洛地;板眼——节奏——句乐[J];戏曲艺术;2005年01期

5 姚艺君;戏曲唱腔的腔式形态探微[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6 查甫尧;论戏曲唱腔板式连接的多样性──与“散、慢、中、快、散”论者商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姜宝海;论戏曲唱腔结构分析[J];中国音乐;1999年02期

8 钱国桢;板腔体戏曲唱腔的形态分析——对现代京剧《红灯记》创腔技法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李丽;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异名[J];中国音乐;1998年02期

10 魏子云;“曲牌体”与“板腔体”——音乐的命名问题[J];上海艺术家;199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一铮;中国民族歌剧吸收戏曲元素的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玉昆;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与戏曲表演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吴静;论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5 游红彬;歌剧《江姐》音乐戏剧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6 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27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827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