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剧院的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6:01
庐剧,原名“倒七戏”,因明清流传于庐州地区,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庐剧,主要流行于江淮、皖南和大别山地区,是安徽的戏曲剧种之一。笔者选用剧团的视角是希望通过对剧团的研究,对社会群体的调查研究让我们认识其变迁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将其放在完全艺术化的环境中研究。合肥市庐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庐剧院是全省第一个国营剧团,历史悠久,直到目前仍然是庐剧发展的主力,它伴随着庐剧经历起起落落,传统文化的生存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受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下产生文化的变迁。本文以合肥市庐剧院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和研究,以音乐民族志为书写方式,聚焦于城市环境中“传统音乐变迁”。首先对庐剧历史语境和生存环境、合肥庐剧院的历史语境、组织构成、经济运作进行探究。其次笔者基于对合肥庐剧院的实地调查加以描述、分析和阐释,最后探讨庐剧院与之相关因素的变迁,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跨学科、全方面的理解。
【学位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825
【部分图文】:
做“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为“倒七戏”暂无历史资料的考证,据李之冬老师于合肥方言,在合肥方言中称滑稽戏,台上表演的,民间小戏以娱乐性为主,因此称之为“倒七戏”俗语人人皆知“七忙八不忙”(也称“七倒八不倒人会很忙,甚至有的时候忙不过来班社就倒闭了,以应付过来,班社也可以进入正常运行。中国戏曲戏”,李老师指出当时参与编写的都是从省里面分解,以为是在稻子成熟的时候演唱的,才有了这样查证,都是种推测。那在倒七戏这个名字之前呢,称之为小戏。而小戏这个名称就有很久的历史了,剧的两个最关键要素——歌舞、角色装扮。再到唐到宋金元时期有完整表演形式的宋金杂剧、南戏和,小戏这门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车辙源远流传。
例如开始农村缺肥料,上面下任务让我编,围绕《我就写了一段:一敲,各位同志听根苗,响应政府的号召,掀起积肥大高潮,窍门找,城里清理阴沟泥,学生又把垃圾挑,机关干部送大部队力量大,集体肥料千万挑,农民又把窍门找,换墙土来要成本质量好,遍地又把塘泥挑”21。生也指出门歌很多的曲调就来自当地的民间歌曲,同样在大别着丰富的山歌、民乐,这些民间文艺原型,为庐剧在曲调方的娱乐活动和舞蹈也为庐剧在表演方面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等。同时丁玉兰老师也回忆到,因为饥荒早年跟随母亲四括早年有名的庐剧班社丁家班……等他们很多当时都是以唱由民间艺人直接创作,并没有什么作曲家、剧作家的概念,表演之中自然就有了门歌的痕迹。传统艺术这种你中有我我响之下形成现在的庐剧。
庐剧的流传范围很广,在早期以班社活动为主时,各地班社四处演出,和当地其他术形式搭台演出,融合了各地艺术风格,也因此走到哪都会受到当地老百姓喜爱。从末至今,庐剧艺术主要流行于安徽皖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后因理环境变化区隔,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庐剧风格,即三个流派。上路(也称作西路),六安为中心,因地处山区,音乐粗狂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的山歌风。下路也称作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主要以肥为中心,音乐风格同时具有上路、下路两地的特色,由于“中路”的流行区域位于中古庐州一带,在 1955 年 3 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准下正式更名为“庐剧”。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37751
【学位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825
【部分图文】:
做“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为“倒七戏”暂无历史资料的考证,据李之冬老师于合肥方言,在合肥方言中称滑稽戏,台上表演的,民间小戏以娱乐性为主,因此称之为“倒七戏”俗语人人皆知“七忙八不忙”(也称“七倒八不倒人会很忙,甚至有的时候忙不过来班社就倒闭了,以应付过来,班社也可以进入正常运行。中国戏曲戏”,李老师指出当时参与编写的都是从省里面分解,以为是在稻子成熟的时候演唱的,才有了这样查证,都是种推测。那在倒七戏这个名字之前呢,称之为小戏。而小戏这个名称就有很久的历史了,剧的两个最关键要素——歌舞、角色装扮。再到唐到宋金元时期有完整表演形式的宋金杂剧、南戏和,小戏这门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车辙源远流传。
例如开始农村缺肥料,上面下任务让我编,围绕《我就写了一段:一敲,各位同志听根苗,响应政府的号召,掀起积肥大高潮,窍门找,城里清理阴沟泥,学生又把垃圾挑,机关干部送大部队力量大,集体肥料千万挑,农民又把窍门找,换墙土来要成本质量好,遍地又把塘泥挑”21。生也指出门歌很多的曲调就来自当地的民间歌曲,同样在大别着丰富的山歌、民乐,这些民间文艺原型,为庐剧在曲调方的娱乐活动和舞蹈也为庐剧在表演方面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等。同时丁玉兰老师也回忆到,因为饥荒早年跟随母亲四括早年有名的庐剧班社丁家班……等他们很多当时都是以唱由民间艺人直接创作,并没有什么作曲家、剧作家的概念,表演之中自然就有了门歌的痕迹。传统艺术这种你中有我我响之下形成现在的庐剧。
庐剧的流传范围很广,在早期以班社活动为主时,各地班社四处演出,和当地其他术形式搭台演出,融合了各地艺术风格,也因此走到哪都会受到当地老百姓喜爱。从末至今,庐剧艺术主要流行于安徽皖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后因理环境变化区隔,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庐剧风格,即三个流派。上路(也称作西路),六安为中心,因地处山区,音乐粗狂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的山歌风。下路也称作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主要以肥为中心,音乐风格同时具有上路、下路两地的特色,由于“中路”的流行区域位于中古庐州一带,在 1955 年 3 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准下正式更名为“庐剧”。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睿婕;合肥庐剧院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837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83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