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波吉与贝丝》唱段译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18:45
   歌剧《波吉与贝丝》创作于1935年,由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和海沃德作词,它是第一部被世界公认的美国歌剧。《波吉与贝丝》将黑人文化中的蓝调音乐与欧洲文化中的严肃音乐相结合,并搬上了专业的歌剧舞台,其中许多经典唱段脱离歌剧本身而单独流行,传唱至今,被音乐家们作为范本反复学习和研究,成为美国流行歌曲的创作思源。歌剧唱段译配是指译者先翻译歌剧唱段的原歌词,再做调整,使之与原曲相匹配,并具有可唱性。它既要译得准确达意,配合演唱者表达出所思所想,烘托人物和推动剧情,又要保持韵律、风格,符合原曲的旋律和节奏,使歌词节奏与音乐节奏达到统一,使唱段演唱自然,协调完美。《波吉与贝丝》作为美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目前尚未有中文译配版本,为了普通观众能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该歌剧,感知美国黑人的音乐与文化,译配《波吉与贝丝》中的唱段是有必要的。《波吉与贝丝》共有十九首唱段,其中有十一首是合唱或带有合唱的其它形式,几乎每一首歌曲都使用了布鲁斯音,保持了歌剧音乐风格上的统一。笔者完成了这十九首唱段的译配,并以它们为例,论述《波吉与贝丝》唱段译配的理论,并总结出唱段译配的步骤,指导译配实践。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波吉与贝丝》唱段译配的必要性和可译性论述。分别从《波吉与贝丝》在中国的传唱需求、译配现状需求与其它类型歌曲译配的借鉴需求来阐明译配的必要性,再以历史上歌剧唱段的译配实践和已有的歌剧唱段译配理论作为可译性的支撑。第二章:《波吉与贝丝》唱段译配的影响因素。这一章所谈到的影响因素,都是歌剧唱段译配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三美”理论下不同群体的要求;歌剧角色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差异;从音韵、节奏、字调和一些语言现象的角度分析总结出歌剧唱段的译配要素。第三章:《波吉与贝丝》唱段译配理论的应用实践。此章分析了歌剧中十九首唱段的布局,并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五首唱段,按笔者总结的译配步骤进行译配实践,展示出唱段译配的整个过程。
【学位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617.2
【部分图文】:

标记法,连读,声调,起音


图 2-1 五度标记法, re, mi, fa, sol 五个音来表示这五个档次。一声阴平就是阳平就是 mi 滑到 sol(从中到高),三声上声就是 re 滑到 d四声去声就是 sol 滑到 do(从高到低)。用五个音高档次表的折点,就可以建构出汉语声调“滑”的趋势。21因此,汉乐。戏曲里讲的“依字行腔”就体现了这一点,即各种戏曲相吻合。曲咬合”纵轴上标出的“低”“半低”“中”“半高”与“高”,并非绝连读时每两个字之间声调的高低对比。再加上不可能演唱时因此,在“词曲咬合”时,只需要旋律的走向与两个字起音的表相对音高,音越高就越大,那么四个声调起音之间的相对>阳平>上声将连读的两个汉字声调所对应的旋律走向归纳如下:表 2-3 连读的两个汉字声调所对应的旋律走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金荔;;我国的歌曲翻译研究历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2 鞠善日;;关于歌剧翻译的几点思考[J];音乐创作;2012年11期

3 温玉斌;;从音韵学视域审视诗歌翻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杨曙光;贺蓉;;中国歌剧演唱与欧洲歌剧演唱之比较——中国歌剧演唱研究(续二)[J];中国音乐;2011年04期

5 廖志阳;;论薛范歌曲翻译的三项要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吴建华;;美国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格什温及其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胡凤华;;“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竹青;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蓉;歌剧中译的审美再现与语言技巧[D];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

3 胡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D];湘潭大学;2009年

4 林文才;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论诗歌翻译—雪莱《西风颂》四个汉译本之个案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黄美丽;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8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838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