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粤剧戏服数字化整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02:53
  该研究着眼于粤剧戏服美学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历史文献收集整理、粤剧院舞美衣箱、粤剧艺术传承人与粤剧史学家们访谈咨询、跨学科应用和比较研究法,对粤剧戏服做统计性整理,完成图文并茂的粤剧戏服电子书。以期该研究成果为岭南艺术的数字公益推广系统提供资料,吸引更多的艺术设计者与年轻人加入对非遗美学的应用和开发,开拓粤剧美学的设计之路,以应用助推粤剧观众的年轻化,解决粤剧传承中观众老龄化的现实问题。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2020,(32)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粤剧戏服数字化整理研究


清代将军铠甲正背面、盔帽(传世实物)[9]

武官,石刻,北京,粤剧


数字化整理过程中粤剧戏服“大甲”特征尤为突出,也是年轻人首选喜欢的戏服样式。也称为“扣”或者“大扣”,仿照古代盔甲战衣的型与质在粤剧舞台上塑造了威武绚丽的武将形象,是粤剧中武将专用戏服。对照明清时期的铠甲资料(见图1、2),不难发现大甲设计灵感以及思路。与当代服装设计的5W1H原则一致的粤剧戏服“扣”因应用的性别、角色特点不同,又分为文大扣、武大扣、男扣、女扣、扣仔或改良扣。铠甲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平面式服饰样式中是相对立体的服装,在粤剧扣的设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图案的象征应用上将寓意和视觉立体都呈现得恰如其分。武扣圆领、围扣领、紧袖,甲身前后两块,长至足,绣满鱼鳞、甲形状的纹样,以此模仿真正盔甲的甲片形状,早期钉上铜片或者玻璃镜,后来为了穿着的方便多以胶片代替玻璃和铜片,前幅下部改尖形为钝圆形。甲身前面腰部略宽,称“扣肚”,用绣花图案区分文武,绣虎头的叫“武扣肚”,其他花纹图案的叫“文扣肚”。两腿两侧各有一块保护徒步的甲裙。背部有一虎头形的硬皮壳,称“背虎”,上面插有八支长方形“背旗”。红绸制成的“威风带”缠于胸前,遮住捆绑背旗的布带,遮护“背虎”;五色裙遮掩腋下。扣服的颜色依据清朝服制分为正五色和间五色。传统粤剧中打了败仗的将军,或是不懂武艺但又身居武职的将官穿大扣,不背背旗称“文大扣”。女大甲也称女大扣,是武旦扮演戏中女将军上阵出征时所穿的戏服。与男扣的差别在扣肚上绣凤的图案,现代女扣还搭配云肩(见图3)。背上有四枝背旗,与扣身的颜色和图案需配套,内要穿白衬裙,在腰部系彩色飘带数十条。[8]木兰扣以花木兰角色得名,与女扣有一定的差异,黑色圆领、对襟、结纽、包袖的短上衣配以前、后、左、右四幅扣裙,加上前胸、后背、两肩及四幅扣裙均缀有圆形金属钉片,展示出肃穆短小精悍的威武女扮男将样式。扣仔是传统戏中古代将军的军服。圆领、束袖,束腰配“细肩”,下身扣裙分前后左右四幅。一般除了绣象征甲片的鱼鳞纹和T字纹外,也绣龙、狮子、麒麟、海水等图案。

矢量图,矢量图,黑色,红色


女大甲也称女大扣,是武旦扮演戏中女将军上阵出征时所穿的戏服。与男扣的差别在扣肚上绣凤的图案,现代女扣还搭配云肩(见图3)。背上有四枝背旗,与扣身的颜色和图案需配套,内要穿白衬裙,在腰部系彩色飘带数十条。[8]木兰扣以花木兰角色得名,与女扣有一定的差异,黑色圆领、对襟、结纽、包袖的短上衣配以前、后、左、右四幅扣裙,加上前胸、后背、两肩及四幅扣裙均缀有圆形金属钉片,展示出肃穆短小精悍的威武女扮男将样式。扣仔是传统戏中古代将军的军服。圆领、束袖,束腰配“细肩”,下身扣裙分前后左右四幅。一般除了绣象征甲片的鱼鳞纹和T字纹外,也绣龙、狮子、麒麟、海水等图案。粤剧戏服大扣横在演员的腰间绣有虎头的“扣肚”形象衬托出武将角色的威势,主要是装饰作用,演袍甲戏的演员习惯在进场时将双手放置在扣肚内,待到转身或者走圆台时,先用双手将扣肚推开扬起,使扣肚被身体带起旋转,既方便做技巧动作,又增加身段美感,体现出豪放的优美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 周亚,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2017(02)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述评[J]. 刘灿姣,阳利新.  图书馆. 2016(02)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宋俊华,王明月.  文化遗产. 2015(06)

博士论文
[1]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 余勇.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98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