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视阈下戏曲艺术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06:29
曾经,戏曲艺术是中华艺术皇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戏曲艺术逐渐陷入低迷,社会环境的变迁、时代思潮的嬗变、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戏曲艺术的发展日渐式微。戏曲艺术的传播之路充满着荆棘,但也辉映着斑驳的光芒。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戏曲文化又一次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并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探究戏曲艺术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推广、宣传,通过分析手机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方式,分析调动受众审美体验的方式,最终结合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探究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戏曲传播方式,这是本论文写作的脉络,也是本研究期望实现的目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梳理现有手机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文献及当前戏曲传播的状况,提出问题;第一章着眼于叙述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从传播特征的角度出发论证运用手机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第二章从手机媒体对戏曲艺术传播的具体方式来谈当前戏曲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及建构机制;第三章立足于戏曲艺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融会贯通“人性化趋势”“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接受,从戏曲艺术接受者...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手机媒体与戏曲艺术传播
第一节 戏曲传播方式的演变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第三节 手机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必要性
第二章 传播方式:不断延展戏曲媒体资源
第一节 视频:内容为王的多元传播
第二节 微博:跨界的戏曲虚拟社区
第三节 微信:定制内容的泛关系传播
第四节 戏曲APP: 有的放矢延伸专业内容
第三章 传播效应:手机媒体与戏台体验的博弈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优势:媒介先导延伸媒体价值
第三节 缺陷:技术异化降低传播“温度”
第四章 传播策略:完善媒体资源,对接层级受众
第一节 戏迷票友:把握原生戏曲文脉
第二节 不稳定受众:发挥垂直媒体优势
第三节 潜在受众:打造粉丝“IP”流
第四节 非受众:打破屏障的碎片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戏曲海外新媒体传播探索——以手机媒体为例[J]. 戴文红,王海涛.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2]传统戏曲传播的新途径:移动新媒体平台[J]. 杨洋. 戏曲艺术. 2016(02)
[3]论戏曲审美空间的开拓[J]. 王泽庆.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2)
[4]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 丁柏铨.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1)
[5]戏曲未来的思考[J]. 张辰鸿. 上海戏剧. 2011(03)
[6]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 蔡雯,王学文. 国际新闻界. 2009(11)
[7]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 杨燕,韩珅,周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5)
[8]新民间语境与戏曲传播策略的转换[J]. 王廷信.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04)
[9]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论略[J]. 焦福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 王廷信. 戏曲研究. 2004(01)
博士论文
[1]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D]. 陈端端.东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3808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手机媒体与戏曲艺术传播
第一节 戏曲传播方式的演变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第三节 手机媒体传播戏曲艺术的必要性
第二章 传播方式:不断延展戏曲媒体资源
第一节 视频:内容为王的多元传播
第二节 微博:跨界的戏曲虚拟社区
第三节 微信:定制内容的泛关系传播
第四节 戏曲APP: 有的放矢延伸专业内容
第三章 传播效应:手机媒体与戏台体验的博弈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优势:媒介先导延伸媒体价值
第三节 缺陷:技术异化降低传播“温度”
第四章 传播策略:完善媒体资源,对接层级受众
第一节 戏迷票友:把握原生戏曲文脉
第二节 不稳定受众:发挥垂直媒体优势
第三节 潜在受众:打造粉丝“IP”流
第四节 非受众:打破屏障的碎片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戏曲海外新媒体传播探索——以手机媒体为例[J]. 戴文红,王海涛.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2]传统戏曲传播的新途径:移动新媒体平台[J]. 杨洋. 戏曲艺术. 2016(02)
[3]论戏曲审美空间的开拓[J]. 王泽庆.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2)
[4]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 丁柏铨.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1)
[5]戏曲未来的思考[J]. 张辰鸿. 上海戏剧. 2011(03)
[6]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 蔡雯,王学文. 国际新闻界. 2009(11)
[7]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 杨燕,韩珅,周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5)
[8]新民间语境与戏曲传播策略的转换[J]. 王廷信.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04)
[9]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论略[J]. 焦福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 王廷信. 戏曲研究. 2004(01)
博士论文
[1]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D]. 陈端端.东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3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25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