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莎乐美》对五四时期话剧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9 14:38
  五四时期,中国剧坛的发展空前活跃。人们对世界的新思潮兼容并蓄,唯美主义也在此时期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王尔德鲜明的艺术主张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与中国青年剧作家的审美需求不期而遇,不仅在思想上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其中的文艺理念与表现手法也深具影响,并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了神秘幽玄的独特戏剧意象。本文以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代表作《莎乐美》,以及受其影响创作产生的中国剧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形成四章内容:第一章阐述西方唯美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悲剧《莎乐美》的诞生以及莎乐美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接受情况。第二章针对《莎乐美》中所体现的反叛精神与女性意识进行解析,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创作中的影响。第三章整理五四时期受《莎乐美》影响创作产生的戏剧作品,从主题和形式两大方面分析其中的特点与审美倾向。第四章分析《莎乐美》影响下产生的中国式唯美主义剧作的独特性,以及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中国3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的原因与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莎乐美》溯源及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接受
    第一节 《莎乐美》的诞生
        一、西方唯美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莎乐美》的创作诞生
    第二节 《莎乐美》在中国的接受
        一、《莎乐美》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
        二、五四时期对唯美主义的文化需求
        三、中国戏剧界对《莎乐美》的评价
第二章 《莎乐美》的现代性
    第一节 《莎乐美》现代性背景
    第二节 “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叛精神与情感解放
第三章 《莎乐美》审美观念下的“五四”话剧
    第一节 创造社的文艺理念
        一、非功利的文艺主张
        二、表现派的艺术观点
        三、变态心理与感官表现
    第二节 悲剧的主题
        一、爱、美、死的交织
        二、美的魅惑
        三、执着追求
        四、官能与肉体
    第三节 唯美的艺术形式
        一、独特的意象与意境
        二、语言的排比与夸饰
        三、色彩感官
        四、异向比喻的艺术手法——美与恶
第四章 《莎乐美》中国化及其衰微的原因启示
    第一节 对唯美主义的吸收与改造
        一、艺术思想的区别
        二、戏剧本体:幽静与幻灭——中国现代剧作中的独特意象
    第二节 艺术与功用——衰微的原因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戏剧的第五次审美变迁——兼论戏剧现代性概念提出的当代意义[J].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2020(01)
[2]《莎乐美》中的疯癫人物形象解读[J]. 明丽,张才秀.  现代交际. 2018(22)
[3]论《莎乐美》叙事中的现代性[J]. 乔国强.  外国文学研究. 2016(06)
[4]《莎乐美》中文体学意象的分析[J]. 吉燕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0)
[5]杨骚诗剧创作与西方唯美主义的互动关系——《迷雏》与《莎乐美》之比较[J]. 吕冬梅.  柳州师专学报. 2010(05)
[6]《莎乐美》:美的解析[J]. 冯海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7)
[7]《莎乐美》的翻译与五四女性文学[J]. 陈婧,李思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七面纱下欲望主体的觉醒与重建——论莎乐美的反叛与超越[J]. 何庆华,黄运亭.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9]浅谈《莎乐美》对“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J]. 何玉,孔艳娇,禹文芳.  韶关学院学报. 2008(07)
[10]王尔德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影响管窥[J]. 朱正华.  戏剧文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 陈莉莎.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 朱彤.北京语言大学 2009
[3]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 孙德高.武汉大学 2005
[4]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 王林.复旦大学 2004
[5]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273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273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