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高戏声腔考及其活态传承——兼谈乡村振兴战略下稀有剧种的保护路径
发布时间:2021-08-11 15:32
扬高戏是明清时期在中原地区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在音乐唱腔上属于弦索腔系统曲牌体。扬高戏产生后,曾广泛流传、盛极一时,至民国年间,豫晋交界一带还活跃十几个民间职业戏班常年演出。"戏改"后扬高戏演出逐渐衰落,剧团数量逐年减少,21世纪以来,其活态传承载体只剩下了一支摇摇欲坠的草根民间班社,2006年扬高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成为重要建设内容。在此有利政策下,大力扶植乡村本土剧团,扶植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稀有剧种演出,就成为了一条既可以丰富乡村文化、又可以传承稀有剧种的有效路径。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34(01)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考述:扬高戏应归为弦索腔系统
二、调研:唯一的戏班与扬高戏的活态传承
(一)戏班的悠久历史
(二)戏班的传承困境
1.剧团演员年龄结构偏大,培养机制断裂
2.剧团表演机会减少,演员专业水平下降
3.剧目建设困难,传统剧目流失,新编剧目匮乏
三、路径:在乡土文化建设中传承稀有剧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 刘文峰. 文化遗产. 2017(06)
[2]“小戏”崛起与20世纪戏剧美学格局的变易[J]. 傅谨. 戏剧艺术. 2010(04)
本文编号:3336415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34(01)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考述:扬高戏应归为弦索腔系统
二、调研:唯一的戏班与扬高戏的活态传承
(一)戏班的悠久历史
(二)戏班的传承困境
1.剧团演员年龄结构偏大,培养机制断裂
2.剧团表演机会减少,演员专业水平下降
3.剧目建设困难,传统剧目流失,新编剧目匮乏
三、路径:在乡土文化建设中传承稀有剧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 刘文峰. 文化遗产. 2017(06)
[2]“小戏”崛起与20世纪戏剧美学格局的变易[J]. 傅谨. 戏剧艺术. 2010(04)
本文编号:3336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33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