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1年,昆曲入选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第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2006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非遗”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大家广泛认知。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壮族共有六项被列入其中,包括:那坡壮族民歌、壮族歌圩、壮剧、壮族铜鼓习俗、壮族三声部民歌、坡芽歌书。 壮剧诞生于清朝中期,经历了诞生期、全盛期、复兴期,其唱腔、曲牌、表演、伴奏已经构成了戏曲的各项要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被列为“非遗”之前,壮剧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曲谱传承、班社传承三种形式进行传承。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文化、高科技走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壮剧的传承也已经危在旦夕。然而,“非遗”的申报给了壮剧又一次机遇。经过政府部门、传承基地及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壮剧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笔者通过在广西的南宁、靖西及田林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民族音乐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全文由绪论和正文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由本文的研究意义、学术回顾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组成。 第一部分,壮剧艺术概述:分别从壮剧的历史起源、基本构成及主要特征概述壮剧这一少数民族剧中的发展。 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的传统传承:主要从“口传心授”、唱腔曲牌传承及班社传承分别论述南、北壮剧的传统传承方式。 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壮剧发展:分析南、北路在申遗之后的保护措施。从而分析南、北路壮剧在保护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第四部分,壮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分析当下南、北路壮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剧 保护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 研究意义7-8
- (二) 学术回顾8-10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10-12
- 一、壮剧艺术概述12-18
- (一) 壮剧艺术的历史源流12-14
- 1. 南路壮剧13
- 2. 北路壮剧13-14
- (二) 壮剧艺术的基本构成14-16
- 1. 壮剧的音乐14-15
- 2. 壮剧的表演15-16
- 3. 壮剧的剧目16
- (三) 壮剧艺术的主要特征16-18
- 1. 广泛的群众性16-17
- 2. 独特的地域性17
- 3. 浓厚的民族性17-18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的壮剧传承18-33
- (一) 南路壮剧传承18-24
- 1. 口传心授18-20
- 2. 唱腔曲牌传承20-22
- 3. 班社传承22-24
- (二) 北路壮剧传承24-33
- 1. 口传心授24-27
- 2. 唱腔曲牌传承27-29
- 3. 班社传承29-33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壮剧发展33-44
- (一) 南路壮剧33-36
- 1. 传承人保护33-34
- 2. 剧团建设34-35
- 3. 定期演出平台35-36
- 4. 剧目创作36
- (二) 北路壮剧36-41
- 1. 传承人保护36-37
- 2. 剧团建设37-38
- 3. 壮剧艺术节38-40
- 4. 剧目创作40
- 5. 学校教育40-41
- (三) 南北路壮剧发展的差异及原因41-44
- 1. 历史原因41-42
- 2. 地理位置42
- 3. 政府扶持的作用42-43
- 4. 社会职能部门的作用43
- 5. 传承人的作用43-44
- 四、壮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思考44-47
- (一) 存在的问题44-45
- 1. 语言问题44
- 2. 剧目问题44
- 3. 人才问题44
- 4. 宣传问题44-45
- 5. 南北合流问题45
- (二) 建议及对策45-47
- 1. 适度改革45
- 2. 加强创作45-46
- 3. 培养人才46
- 4. 加大宣传46-47
- 五、结论47-48
- 注释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64
- 致谢64-65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重;;云南壮剧与文化品牌关系浅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黄晓娟;;守护民族文化中的差异美:壮剧保护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陈亦愚;;残缺的圆满——评壮剧《天上的恋曲》[J];歌海;2009年06期
4 吴秋燕;;壮剧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诗仁;;云南壮剧研究概览[J];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陈丽琴;;壮剧与民俗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刘琉;程德才;;论云南壮剧发展的制约因素[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廖明君主编的《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李萍;;云南壮剧研究者的文化自觉行为及方式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潘丽江;;浅析传承人在富宁壮剧发展和传承中的作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诗仁;;在困境中跋涉——文山州壮剧团调查报告[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2 邹汉松;;文山州壮剧音乐概述[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3 许六军;;探索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七场壮剧《曼瑞毕侬》音乐唱腔创作体会[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4 农占成;;剧种要发展,人才是关键[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5 王胜华;;戏曲程式与民族剧种建设[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雪锋;云南也有壮剧[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副市长 黄建宁;壮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传播[N];光明日报;2014年
3 顾艳伟;壮剧老年人挑大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蒋天灿;云南壮剧入选“非遗”名录[N];西部时报;2008年
5 曾雄英 甘天龙 农正海;求解壮剧人才难题[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盘康;田林县落实委员提案为壮剧团补充新鲜血液[N];广西政协报;2010年
7 本报驻广西记者 严琴;壮剧如何壮大?[N];中国艺术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林雪娜;壮剧:探寻壮大之路[N];广西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天韵;壮剧:醉了田林火了壮乡[N];广西日报;2010年
10 韦伯永 温小佩;上林县给民间壮剧创造广阔发展空间[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晓香;百年同乐—从一个民间壮剧团看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艺术[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2 陈文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郑海花;壮剧新师的生活史:一位民间艺人的人生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3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