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20:02

  本文关键词: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形式,在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出无数贴近生活的作品,也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二人台演员。近年来,二人台演员群体存在人数多而不精,年龄普遍较大等问题,这对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制约。 武利平是二人台艺术的领军人物,其表演风格鲜明、独具魅力,影响了一个时期的二人台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2005年二人台被正式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利平也被授予“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传承人”的称号。 此文力求通过对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研究,展现二人台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划分,就武利平迄今为止的艺术生涯进行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为武利平风格特点的形成提供事实依据。第二部分对武利平表演的二人台剧目和角色进行整理、挖掘并归类,由此分析得出武利平表演风格为:题材具有时代感,擅长塑造喜剧人物,语言具多样性及统一性,擅长舞台即兴表演四个特点。由于武利平戏路很广,不仅塑造过各个年龄层的男性角色,其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也深受观众好评。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武利平舞台角色的塑造,特对武利平塑造过的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以男女性别的横向划分,并在其塑造过的众多角色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各一个进行具体个案分析,以求对武利平表演风格的归纳进行应证。第三部分,将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法戏剧观、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观以及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戏剧观对比,以印证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艺术价值。经过与三大戏剧表演观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武利平虽然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系统地学习过某一种戏剧表演观的表演方法,但在多年的从艺道路上,由于武利平对多种艺术门类的触及并勤于学习,其表演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刻化人物注重内心体验,外在表演注重形式上的戏曲韵律美,表达思想更强调给观众以启迪。这在当今二人台界乃至于戏曲界,都是非常难得的。可见武利平的二人台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处于转型期的二人台,演员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要求演员自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多种相关艺术形式并在演出实践中加以运用;二是在保留原有传统二人台精华部分的前提下,从二人台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加强创作力度,力求创作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只有如上所述,不断努力,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二人台演员。
【关键词】:二人台 武利平 表演艺术 传承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7
  • 绪论7-10
  • 第一章 武利平二人台艺术之路10-21
  • 1.1 童年时期——戏曲基因遗传初登大舞台10-12
  • 1.2 少年时期——汲取艺术养分情系二人台12-14
  • 1.3 青年时期——涉猎影视曲艺充实二人台14-16
  • 1.4 中年时期——形成艺术风格传承二人台16-21
  • 第二章 武利平的二人台表演艺术风格21-37
  • 2.1 武利平的表演风格21-27
  • 2.2 武利平二人台角色塑造个案分析27-37
  • 第三章 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与三大戏剧表演观对比分析37-44
  • 3.1 对比斯坦尼斯拉夫的“体验派”戏剧表演观37-39
  • 3.2 对比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表演观39-41
  • 3.3 对比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戏剧表演观41-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6
  • 附录46-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树榕;苏都;;在笑声和泪水中走向深刻——浅谈武利平的电视艺术表现[J];当代电视;2009年03期

2 杜玲玲;观察生活与表演艺术创作[J];齐鲁艺苑;2002年03期

3 查洪武;;耐看的戏 实在的人——记德艺双馨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J];实践;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佚名;;表演艺术的多面手武利平[A];中国演员(2008年第6期总第6期)[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军;审美意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39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