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12:05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演员登上戏曲舞台。女性登台表演戏曲,逐渐成为民国剧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民国女性戏曲演出的研究,是民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研究民国时期女性戏曲演出的整体发展与规模。民国女性演戏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兴起期、繁盛期、衰落;演出在地域上以京、津、沪三地为主,在剧种上也主要以这三地的流行剧种为主,如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豫剧、越剧,其他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第二章,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戏曲演出兴盛的原因。民国建立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戏园、戏院、报刊媒体、捧角现象的兴盛等,共同促进了女性演员的发展。第三章,研究民国时期女性戏曲演员的培养模式。戏校的创立、职业戏班尤其是坤班的创立,培养了大量的女性演员。票友、草台班社女性演员的大量涌现,也壮大了女性演员队伍。第四章,研究民国时期女性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包括其出身、婚配、才艺、恶习等问题。通过对其出身的梳理可以发现,从事戏曲艺术的女性大多出身寒微,而其婚配也同样是如此。论文从其身世遭逢、婚姻归宿、才艺特色、陋习等角度讨论其舞台之下的真实生活。第五章,研究民国时期...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发展概况
    第一节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主要剧种女性演出概况
第二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茶园、戏院的发展
    第二节 戏曲观念的进步
    第三节 报刊媒体对女性演员的聚焦
    第四节 捧角之风的盛行
第三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员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职业戏班
    第二节 职业戏校
    第三节 票友下海
    第四节 草台戏班
第四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 出身
    第二节 婚姻
    第三节 才艺
    第四节 恶习
第五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特色
    第一节 演出剧种与行当特色
    第二节 演出剧目特色
    第三节 演出的流动特点
    第四节 与男性演员的关系
第六章 民国女性戏曲演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对活跃戏曲文化和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女性演员社会地位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都市流行歌曲唱片、唱词中的“摩登歌曲”——以英商东方百代有限公司编《百代唱词》为例[J]. 桂强.  人民音乐. 2016(12)
[2]近代广州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19001938)——以公园、茶楼为中心的考察[J]. 黄柏莉.  开放时代. 2014(06)
[3]从茶园到戏院:晚清至民国时期天津戏曲观演空间的现代变革[J]. 王志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6)
[4]中国伶人及其家族的地理分布[J]. 厉震林.  艺海. 2012(12)
[5]明星崇拜心理中的非审美成分——以晚清以来捧角现象为样本[J]. 徐煜.  戏剧文学. 2012(10)
[6]民国前期广州粤剧全女班演出新探[J]. 黄纯.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2(01)
[7]“票友下海”释疑[J]. 武翠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03)
[8]豫剧起源文化背景探析[J]. 王璞.  戏剧文学. 2011(08)
[9]近代伶人职业家族化的历史读解[J]. 徐煜.  戏剧艺术. 2011(04)
[10]城市之声:戏院与都市生活的变迁[J]. 林存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D]. 董虹.南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谫论[D]. 刘慰东.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
[2]报刊媒体对京剧女艺人的呈现[D]. 王兴昀.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近代河南豫剧艺人群体研究[D]. 王改君.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64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464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