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救赎”形象的塑造——以十九世纪六部经典歌剧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3 04:32
"救赎"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逐步沉淀为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从外在的宗教仪式转变为艺术上的创作理念,在十九世纪的歌剧创作中广泛反映和集中体现出来。从十九世纪与救赎主题相关的众多歌剧中选择六部作品进行分析,依次是贝多芬《费德里奥》、韦伯《魔弹射手》、古诺《浮士德》、贝利尼《诺尔玛》、威尔第《茶花女》以及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通过对作品的戏剧结构、人物关系、核心咏叹调、调性布局、配器手法等方面分析,探寻作曲家在塑造女性"救赎"形象的共性特征,挖掘其形象背后的深层寓意。
【文章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39(0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女性救赎”形象塑造的共性特征
(一)增加女主角的音乐戏剧份量
(二)“U型”叙事结构的呈现
(三)女主角是链接各色人物的纽带
(四)“二元对立”的调性布局
(五)主题的贯穿与统合力
(六)进场咏叹调规模与结构的扩展
(七)乐器与女性形象的关联
二、“女性救赎”形象蕴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
(一)救赎观念——内在的文化基因
(三)爱的救赎——时代精神的体现
本文编号:3492327
【文章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39(0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女性救赎”形象塑造的共性特征
(一)增加女主角的音乐戏剧份量
(二)“U型”叙事结构的呈现
(三)女主角是链接各色人物的纽带
(四)“二元对立”的调性布局
(五)主题的贯穿与统合力
(六)进场咏叹调规模与结构的扩展
(七)乐器与女性形象的关联
二、“女性救赎”形象蕴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
(一)救赎观念——内在的文化基因
(三)爱的救赎——时代精神的体现
本文编号:3492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49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