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孟称舜的早期戏曲创作与理论主张

发布时间:2022-01-15 22:30
  孟称舜是十七世纪中国剧坛上的一位著名的戏曲剧作家、理论家,继汤显祖之后,在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称舜早期主要以杂剧创作为主,后期转而进行传奇的创作。孟称舜的杂剧作品所传递出的创作思想在我国戏曲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孟称舜的生平、交友及杂剧创作、戏曲评点等几个方面对其早期的创作理论与思想作了总结梳理,力图从孟称舜的创作思想上挖掘其在戏曲创作上的成就和价值,并总结归纳孟称舜作为晚明优秀戏曲剧作家为戏曲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文章第一部分对孟称舜的生平经历、早期创作的杂剧作品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力求深入地研究分析孟称舜的杂剧创作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究孟称舜对至情的追求与歌颂,并通过他的杂剧作品来分析其以情释理的传情创作观。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孟称舜杂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其杂剧创作的人物论。第四部分主要是从曲辞和宾白两方面入手,对孟称舜戏曲语言提炼的雅俗问题进行探讨。第五部分主要围绕孟称舜杂剧创作风格展开研究,包括对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评点风格的研究,以及对他独具一格的“气味说”的研究。在思想方面,孟称舜继承... 

【文章来源】: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孟称舜的生平思想及其早期创作
    第一节 孟称舜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孟称舜文学创作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孟称舜早期杂剧作品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章 孟称舜杂剧作品的传情创作观
    第一节 对至情的追求与歌颂
    第二节 以情释理的情理观
    第三节 对汤显祖“至情”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孟称舜杂剧创作的人物论
    第一节 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志趣各异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孟称舜剧作的人物论
        一、人物创作个性论
        二、化身为曲中之人
        三、因事以造型随物而赋象
第四章 孟称舜戏曲语言的雅俗论
    第一节 描刻人物心理且寓情于景的曲辞风格
    第二节 突出本色且诙谐有趣的宾白风格
        一、宾白的丰富内涵
        二、重视戏曲语言的“趣”
        三、宾白的作用
第五章 孟称舜的戏曲创作风格论
    第一节 重视对作品整体审美的评价
    第二节 主张作家独创性的“气味说”
    第三节 推崇元杂剧的创作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孟称舜杂剧题材与本事源流探讨[J]. 白小灵.  文教资料. 2020(02)
[2]孟称舜与陈洪绶、卓人月交游考述[J]. 金艳霞.  甘肃高师学报. 2018(04)
[3]《古今名剧合选》与元明杂剧选本的特点研究[J]. 王文君.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6)
[4]《古今名剧合选》与《元曲选》同名剧作比较[J]. 金艳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5]孟称舜以“至诚说”为核心的剧论评析——以《二胥记》《娇红记》为例[J]. 严光.  学术评论. 2018(02)
[6]孟称舜杂剧创作略论[J]. 金艳霞.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7]《桃源三访》与《桃花人面》版本比较[J]. 金艳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8]孟称舜《桃花人面》杂剧中桃花意象的审美功能[J]. 夏颖.  宿州学院学报. 2016(10)
[9]《古今名剧合选》的价值蕴蓄[J]. 金艳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古今名剧合选》选剧标准管窥[J]. 金艳霞.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硕士论文
[1]孟称舜戏曲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D]. 袁丽丽.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孟称舜戏曲理论研究[D]. 袁晓蕾.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
[3]孟称舜戏曲思想研究[D]. 李将将.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孟称舜及其剧作研究[D]. 杨灵巧.山西师范大学 2009
[5]孟称舜《娇红记》中“同心”爱情观新探[D]. 董霞.曲阜师范大学 2009
[6]孟称舜戏曲“言情说”研究[D]. 储著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7]孟称舜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D]. 吕茹.河北师范大学 2007
[8]孟称舜戏曲研究[D]. 武影.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1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91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