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秦腔戏曲音乐交响化进程中中西笛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13 16:17

  本文关键词:论秦腔戏曲音乐交响化进程中中西笛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秦腔戏曲 中西融合 竹笛 长笛


【摘要】:戏曲界对西洋乐器并不陌生,最开始的应用起于六七十年代江青亲自培育的“八个样板戏”,因其演出效果轰动全国,引起各地争相效仿,西洋管弦乐加传统民族乐器组成的中西混合乐队伴奏的模式也因此大面积移植开来。秦腔戏曲乐队受到八大样板戏的影响,于1968年至1976年在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中创建混合乐队,开始了秦腔交响化的实践。戏曲音乐引进交响乐伴奏的做法更多被应用在现代戏剧写作及传统戏剧新编当中,之后创作的《卧虎令》、《海瑞训虎》、《灞柳青丝》等等秦腔现代剧及传统秦腔新编剧受到了更加广泛的肯定。这样的改变使秦腔戏曲音乐的丰富性得到更多提升,表现力大增,并加强了戏剧剧情的感染力,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又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听觉和审美需求,同时让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这样的改变也是有利有弊,它正一步步的突破传统戏曲音乐的演奏模式,开创出新的表演形式。但与此同时,中国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是具有浓厚的当地民族特色的,西洋乐器在中国戏曲音乐中的应用不得不考虑到其原本_7烈的民族性地方色彩。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中国传统秦腔戏曲音乐当中加入西洋乐器,要充分考虑到西方乐器的音色是否可以与民族音乐的音色融为一体、二者如何相互完善;如何将长笛乐器与秦腔戏曲音乐更好的相结合;混合乐队中长笛乐器与民族乐器之间又是如何相辅相呈地演奏;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秦腔戏曲音乐的表现;同时乐队编制、配器手法应做出怎样的改变,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这样的创新与改变将对秦腔戏曲音乐的逐渐丰富产生深厚影响。秦腔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关注,随着我国中西混合乐队的不断完善、国内配器手法随着作曲技术的丰富和提高,以交响音乐表现形式为形、以秦腔戏曲音乐为神,从而使中国和西方的音乐有更多的融合,也使其表达更加丰富。
【关键词】:秦腔戏曲 中西融合 竹笛 长笛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一、绪论10-11
  • 二、秦腔戏曲音乐及其交响化进程11-20
  • (一)秦腔戏曲的时代发展进程11-12
  • (二)秦腔戏曲音乐的改革创新12-16
  • 1、唱腔音乐的发展与创新12
  • 2、音调的发展与创新12-14
  • 3、科学发声和演唱形式的发展与创新14
  • 4、板式变化的发展与创新14-16
  • (三)秦腔戏曲乐队16-18
  • 1、传统秦腔戏曲乐队16-17
  • 2、传统乐器分工及乐队编制17
  • 3、秦腔戏曲伴奏形式演变17-18
  • (四)秦腔戏曲音乐交响化意义18-20
  • 三、长笛与竹笛的比较20-26
  • (一)竹笛概述20-21
  • (二)长笛概述21
  • (三)长笛与竹笛的比较21-26
  • 1、机械构造的比较21
  • 2、音色的比较21-22
  • 3、音域的比较22
  • 4、发音的比较22
  • 5、指法的比较22-23
  • 6、演奏技巧的比较23-24
  • 7、记谱的比较24-26
  • 四、竹笛在秦腔戏曲伴奏音乐中的应用26-30
  • (一)竹笛在秦腔戏曲伴奏音乐中的应用26-27
  • (二)笛子曲牌27-30
  • 1、笛子曲牌来源28
  • 2、曲牌的性能与功能28-30
  • 五、长笛在秦腔戏曲伴奏音乐中的应用30-34
  • (一) 长笛在秦腔戏曲伴奏音乐中的运用30-31
  • (二) 长笛丰富了秦腔戏曲伴奏音乐31-32
  • (三)长笛乐器的加入促进秦腔的改革创新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36-37
  • 致谢37-38
  • 附件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兵;;中西融合 洋为中用——浅谈长笛在越剧伴奏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2年01期

2 李林育;;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J];现代交际;2011年04期

3 丁明顺;;《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简介[J];音响技术;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霓霞;当代民族管弦乐中竹笛演奏的实践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53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53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