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3:05
本文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播发展研究
【摘要】:环县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这里风高土燥,秋早春迟,千百年来灾异频繁、民习艰苦。独具环县民间艺术特色的道情皮影小戏,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陇东的崇山峻岭、沟谷峁梁之间活跃了百余年之久,因而环县道情皮影又称“陇东道情”。环县道情皮影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发端期、八十年代至世纪末的深化期和兴盛期、以及21世纪之后的全面拓展期,如今逐渐走向衰败,式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本文选择环县当地四大皮影戏班之史家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口头采访)对史家班四代艺人的传承传艺谱系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在如此落后的西北一隅之地,如何有这样瑰丽奇葩的民间艺术?当地百姓为何选择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艺人之间如何传承才使得其至今保存的尚且完整?发展到今天,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现状如何?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其开发、传承和保护工作进展如何,其效果又如何? 经过实地的考察和访谈,笔者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性文化形态的出现以及传承人的断档,环县道情皮影正濒临着灭亡的边缘。本文试图通过对史家戏班这个个案来分析研究与其相符合的历史时代特征,并对环县道情皮影整体衰败的原因做详实的记录。 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寻找环县道情皮影生存的时空、文史背景,同时也交代笔者的书写立场。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探析环县道情皮影的源起和发展,并以实地考察情况来分析其生存的现状。第三章选取百年戏班史家班为研究对象,真实记录环县道情皮影在史家班四代艺人中的传承过程。第四章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方法分析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播现状。第五章,分析其衰败的原因,指出其传承保护所存在的局限性,并阐述笔者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 衰落 传播模式 传承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3
- 1.1 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8-11
- 1.1.1 论文选题的缘起8-9
-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 环县道情皮影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1-21
- 1.2.1 环县道情皮影研究分期11-18
- 1.2.2 相关成果主要议题与存在的问题18-21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21-23
- 第二章 灯影里的绝唱:环县道情皮影23-31
- 2.1 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简述23-26
- 2.2 环县道情皮影的现状简述26-31
- 第三章 以史家戏班为个案的环县道情皮影传承研究31-44
- 3.1 戏班人员编制与分工31-32
- 3.2 史家班的传承谱系32-44
- 3.2.1 高台教化的第一代33-34
- 3.2.2 成绩丰硕的第二代34-37
- 3.2.3 技艺超群的第三代37-42
- 3.2.4 艰难选择的第四代42-44
- 第四章 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播现状研究44-49
- 4.1 环县道情皮影:主流意识形态的扩音器44-46
- 4.2 环县道情皮影中的区域文化认同46-47
- 4.3 环县道情皮影在日常生活表达的情感功能:净化47-49
- 第五章 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延续及其局限性49-58
- 5.1 政府的文化行政行为和商家的经济利益驱动49-52
- 5.1.1 政府的文化行政行为49-50
- 5.1.2 商家的经济利益驱动50-52
- 5.2 学者文人的文化责任和民间群众的努力坚守52-55
- 5.3 正视已有的生存危机、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55-58
- 5.3.1 观众的锐减致使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55-56
- 5.3.2 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萍;戏剧人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D];兰州大学;2007年
2 周t,
本文编号:589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58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