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腔秧歌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7:19
本文关键词:平腔秧歌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平腔秧歌 艺术分析 剧团剧目剧本艺人状况 艺术学特色 保护与利用
【摘要】:平腔秧歌也叫“混场秧歌”,因产生于陵川县礼义镇东沟村,故又称“东沟秧歌”。①根据现有资料和走访调查可以推断出平腔秧歌距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平腔秧歌的唱腔为词腔体,唱腔中没有基本板式,也没有板式间的相互联系,唱腔曲调分为[七字腔]和[十字腔]两个基本曲调。平腔秧歌中的[倒板]是一种独立的唱腔形式,主要作用是叙事,与[七字腔]和[十字腔]连接起来使用。平腔秧歌中还有用于表达伤心、悲哀情绪的[哭腔]别具特色。平腔秧歌由于流行地区及方言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特点,自古就有东腔、西调、东沟韵之分。 平腔秧歌的内容大多是根据民间故事或传说编写而成,或以家常里短为题材,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平腔秧歌像陵川县的一条小溪,在漫长的岁月中流淌而过,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艺术学价值。但是,目前平腔秧歌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平腔秧歌的特点、价值及保存和保护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平腔秧歌展开调查和研究。第一章介绍平腔秧歌的别称由来、历史沿革及取得的成绩。第二章作平腔秧歌艺术分析,包括其调式、唱腔曲调、不同区域的特点、伴奏、唱词等。第三章详细调查平腔秧歌剧团、剧目、部分剧本及内容、从艺人员传承谱系等情况并做出分析。第四章介绍陵川县的地理人文环境并通过与周边的壶关秧歌和泽州秧歌的对比展现平腔秧歌的艺术特点,对其审美价值、节俗特点、教育作用展开研究。 2008年平腔秧歌被评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本文就平腔秧歌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平腔秧歌 艺术分析 剧团剧目剧本艺人状况 艺术学特色 保护与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平腔秧歌概述14-19
- 1.1 平腔秧歌的别称14-17
- 1.2 平腔秧歌的历史沿革17-18
- 1.3 取得的成绩18
- 1.4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平腔秧歌艺术分析19-31
- 2.1 平腔秧歌的调式19-20
- 2.2 平腔秧歌的唱腔曲调20-23
- 2.3 平腔秧歌不同区域的特点23-24
- 2.4 平腔秧歌的伴奏24-28
- 2.5 平腔秧歌的唱词28-30
- 2.5.1 唱词的发音特点28-29
- 2.5.2 唱词通俗、形象的特点29-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平腔秧歌剧团、剧目、剧本、艺人研究31-40
- 3.1 平腔秧歌剧团31
- 3.2 平腔秧歌的剧目31-33
- 3.2.1 传统剧目31-32
- 3.2.2 新编现代剧目32-33
- 3.3 平腔秧歌部分剧本及内容33-35
- 3.4 平腔秧歌艺人35-37
- 3.5 平腔秧歌艺人传承谱系37-39
- 3.5.1 东沟韵艺人谱系37-38
- 3.5.2 西调艺人谱系38-39
- 3.5.3 东腔艺人谱系39
- 3.6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平腔秧歌的艺术学特色及保护与利用40-55
- 4.1 陵川县的地理及人文环境40-42
- 4.2 平腔秧歌与周边秧歌的比较42-46
- 4.2.1 平腔秧歌与壶关秧歌的比较42-44
- 4.2.2 平腔秧歌与泽州秧歌的比较44-46
- 4.3 平腔秧歌的艺术特色46-48
- 4.3.1 艺术规模小而简46-47
- 4.3.2 以神似表现生活原形47
- 4.3.3 与当地曲艺和表演唱之间是影响、借鉴的关系47-48
- 4.4 平腔秧歌的审美特点48-49
- 4.4.1 道德美48
- 4.4.2 唱词美48-49
- 4.5 平腔秧歌的节俗特点49-50
- 4.6 平腔秧歌的教育作用50
- 4.7 平腔秧歌的保护与利用50-53
- 4.7.1 平腔秧歌的保护51-52
- 4.7.2 平腔秧歌的利用52-53
- 4.8 本章小结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一:整理残破剧本59-70
- 附录二:田野考察拍摄图片70-7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6-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傅才武;;重新评估遗产综合价值,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型——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武当山论坛)综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2 高兴;山西秧歌的民俗学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4 康保成;;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J];民俗研究;2012年01期
5 韩晓莉;;文化展演中的乡村社会——清末民初山西秧歌小戏与乡村社会生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章建刚;让资源成为产品——关注《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制定中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7 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8 郭士星;;也谈戏曲的保护与创新[J];中国戏剧;2007年06期
9 曲润海;曲志燕;;从山西41个戏曲剧团生存状况看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J];中国戏剧;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628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2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