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人掉泪”:表演语境下五音戏生存空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7:14
本文关键词:“喜得人掉泪”:表演语境下五音戏生存空间的研究
【摘要】:五音戏作为山东独有的、全国稀有的剧种,距今已有三百年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第四类传统戏剧的第66项。五音戏的生成依托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空间,以及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聊斋文化以及孝文化等齐鲁特色文化。通过对五音戏产生的时间和其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和理清,并对五音戏剧目、唱词、方言特色、音乐及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了全景展示。以此,将五音戏置于被展演的语境下,挖掘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舞台”的变化、小剧种里的大演员和“戏外”的观众群体,以及两者之间产生的互动、交流。然而,随着一个更加鲜活、快捷、高效率的社会的到来,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带来的是欣赏水平和喜好的提高和改变,另外,又加上剧团尤其是作为唯一专业剧团,其本身从剧目的继承和创新,到演员各的传承和更新换代等诸方面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也引发了笔者对五音戏的生存空间变化思考。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中以及结合五音戏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人才培养、演出、政府支持和观众这四方面的动态性保护措施。使五音戏能够继续融入百姓生活,得到永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存空间 五音戏 表演 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节 选题背景8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9
- 第三节 文献综述9-11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11-12
- 一、理论依据11-12
- 二、研究方法12
- 第一章 五音戏的生成空间12-22
- 第一节 五音戏生成的自然空间——优越的地理空间12-13
- 第二节 五音戏生成的文化空间——齐鲁文化13-16
- 一、儒家文化——人本之美13-14
- 二、聊斋文化——改编之源14-15
- 三、孝文化——人文关怀15-16
- 第三节 追溯五音戏产生的时间16-17
- 第四节 “五音戏”名称的演变17-22
- 一、起源于秧“歌”17
- 二、“姑娘腔和巫娘腔”之遗音17-18
- 三、“zhou gu zi”之变18-19
- 四、“五人班”时期19-21
- 五、“五音戏”得名21-22
- 第二章 表演语境下的五音戏22-37
- 第一节 表演的内容——五音戏剧目22-23
- 第二节 表演的语言——五音戏的唱词、唱腔及伴奏乐器23-29
- 一、唱词及方言特色23-27
- 二、唱腔及伴奏乐器27-29
- 第三节 表演的主体——“戏里戏外”的俗民群体29-33
- 一、演员之需——“喜得人掉眼泪”的戏里角色29-32
- 二、听众之需——“戏外”观众“戏里”在32-33
- 第四节 表演的场景——舞台的“变换”和多样化33-37
- 一、农村搭台唱戏——看“舞台”和“戏”的变化33-35
- 二、新时期“专业舞台”的多样化35-37
- 第三章 关于五音戏生存空间的思考37-45
- 第一节 解读五音戏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变化37-39
- 一、五音戏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37
- 二、传承:代代相传也在更新换代37-39
- 第二节 五音戏的“传统味道”在哪里?39-40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五音戏生存发展的保护40-45
- 一、知识办院就要“人才培养”40-42
- 二、演出是生存发展之本42
- 三、政府支持是关键42-43
- 四、化无形的约定俗成为有形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一49-50
- 附录二50-52
- 附录三52-67
- 附录四67-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宇;;方言对地方小戏(五音戏)的作用[J];黄河之声;2008年17期
,本文编号:662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6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