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庐剧腔词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皖中庐剧腔词关系研究
【摘要】:庐剧,存活在安徽皖中地域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包括主调和花腔两大声腔系统,用“小嗓子”的方法进行唱腔演唱,且伴奏乐器多样,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由于是从大别山民歌、嗨子戏、皖南花鼓灯等安徽各地地方民歌、歌舞音乐中发展衍变而来,并受到了不同流行地方言用语的影响,因此形成了西路、中路、东路三派风格迥异的唱腔风格。在这三派中,当数中路庐剧音乐发展、生存态势最优。本文针对安徽中部的庐剧音乐,结合其音乐本体特征,立足于方言学,结合方言学中的声、韵、调方言用语特点和大量中路庐剧唱腔剧目分析,梳理了皖中庐剧唱词与唱腔二者在音调、节奏、句式关系结合三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皖中庐剧与方言关系研究分为三节:皖中庐剧沿革、皖中方言的特征、庐剧中的“皖中方言”特征。这一章主要以中路庐剧的缘起由来为背景,根据其剧种音乐产生、安徽中部地区的语言用语及中路庐剧中的唱腔舞台用语特征几方面来阐述中路庐剧与中路方言之间的亲缘性。第二章——皖中庐剧腔词音调关系研究共有两节,此章为文章最重要的一章,通过对合肥、巢湖两地方言在语音、声调上的特点及同普通话用语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合了较具代表性的唱腔曲目,分析并总结中路庐剧腔词之间的音调结合关系:即字调与唱腔旋律走向之间的关系,唱腔字调变调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唱词语调与腔句旋法之间运动形态关系,正确处理“相背”现象的原则与规律。第三章——皖中庐剧腔词节奏关系研究为三部分,该章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论述,重点论述了唱腔的节奏强弱关系与唱词的习惯轻重音、特意轻重音、逻辑轻重音、感情轻重音之间的相互影响。总结得出,戏曲音乐中无论唱词的轻重音位置如何发生转变,都与唱腔的节奏强弱保持相一致的相顺关系,使得音乐听上去优美、流畅、易懂。此外,对于唱词中独有的“节拍”重音现象出现及其如何与唱腔节奏相顺结合作出了阐述,并在上述基础上论证了腔词二者在节奏段落的处理时所应遵循的规律:即用单式、复式全跨的处理原则,力避节奏被生硬的拆破而导致唱腔、唱词不完整现象的出现。第四章——皖中庐剧腔词句式关系研究一章中,从唱词与唱腔的句式角度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本章以中路庐剧的两大声腔系统“主调”和“花腔”代表性唱腔类别为例,结合前述的谱例分析,总结了中路庐剧唱词、唱腔的句式特点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联性。最终得出,无论句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唱词与唱腔二者都是彼此灵活呼应、彼此“活从”、“顺应”对方的结论。
【关键词】:皖中庐剧 唱腔 唱词 音调 节奏 句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7.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6
- 一、选题缘由9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三、文献综述10-14
- 四、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皖中方言与庐剧关系研究16-30
- 第一节 皖中庐剧沿革16-23
- 一、庐剧历史“源流说”16-19
- 二、中路庐剧的声腔结构19-21
- 三、中路庐剧声腔的旋律特征21-23
- 第二节 皖中方言特征23-26
- 一、“方言”说23
- 二、皖中方言特征23-26
- 第三节 庐剧中的“皖中方言”特征26-30
- 一、地方戏曲中的“方言”26-27
- 二、庐剧音乐的“地方方言”27-30
- 第二章 皖中庐剧腔词音调关系研究30-61
- 第一节 唱腔与字调的关系31-50
- 一、腔格与字调的关系31-45
- 二、“变调”与唱腔45-50
- 第二节 唱腔与语调的关系50-61
- 一、语调与腔句旋法的结合关系50-56
- 二、相背现象的处理56-61
- 第三章 皖中庐剧腔词节奏关系研究61-82
- 第一节“轻重”——腔词节奏61-73
- 一、腔词节奏强弱之“习惯轻重音”61-64
- 二、腔词节奏强弱之“特意轻重音”64-73
- 第二节 唱词节拍重音之于唱腔节奏73-76
- 一、唱词节拍重音概念73
- 二、唱词节拍重音与唱腔节奏的处理原则73-76
- 第三节 节奏段落——腔与词的结合76-82
- 第四章 皖中庐剧腔词句式关系研究82-103
- 第一节 庐剧中的唱词句式82-88
- 一、主调唱词的句式特征82-86
- 二、花腔唱词的句式特征86-88
- 第二节 庐剧中的唱腔句式88-100
- 一、主调唱腔的句式特征89-97
- 二、花腔唱腔的句式特征97-100
- 第三节 庐剧唱词句式对唱腔句式的制约关系100-103
- 一、二凉腔100-101
- 二、寒腔101
- 三、三七腔101
- 四、小生调101
- 五、花腔小调101-103
- 结论103-105
- 参考文献105-108
- 附录108-122
- 致谢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丽;;英汉语言的句式结构比较[J];考试周刊;2009年44期
2 黄灵庚;“三王可四、五帝可六”此类句式释义之商榷[J];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05期
3 潘艳艳,张辉;英汉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4 左朝霞;;英汉语言句式对比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庞汝媛;柳丽萍;;句式“差点儿(没)……”的特殊性及英汉差异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周海平;张瑞娥;;英汉句式的特点及其翻译[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7 王新建;;英语双及物句式的语义假设[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龙海平;肖小平;;“我是昨天买的票”句式及其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9 叶君武;;基于文体恰当性的汉英口译句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支凤宁;;英汉句式结构对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东;;基于认知模式的英汉句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灵芝;高考“句式仿写”解题思路浅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明媚(Oraphan Suvaphap);泰国大学生汉语难点句式习得与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4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琼;英汉句式结构与法律口译顺句驱动策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祺;泰越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庾ma;生成语法框架下“差点(没)+VP”句式的句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谢翔;网络流行句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张雅慧;地方志文本中复杂句式英译的实践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楚天舒;“一……也/都+不(没)”句式试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扬涛;英语母语者汉语“是+‘的’字结构”句式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杨婷;中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给”字句式偏误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9 毋秀秀;“X就是X”句式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10 张膂;基于餐饮评论的情感倾向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67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6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