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下郭德纲相声研究
本文关键词: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下郭德纲相声研究
【摘要】:从2005年末开始,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伴随着欢呼声与质疑声一跃成为中国文艺界最享誉盛名也是最负争议的文化关键词,独特犀利的相声段子令人捧腹大笑,同时也一语中的地调侃了时下热点社会现象,中国传统艺术——相声在郭德纲之后又重回大众视野,甚至有人说出“保住郭德纲,相声晚死五十年”。郭氏相声引来观众追捧却也遭到学界的排斥与责难,只因他的相声区别于之前的传统相声,而比之现代相声又不尽相同。 郭德纲相声作为大众文化文本来说,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文本从本质有着根本的差异,他大量相声段子选择涉及社会热点现象、民生问题、流行话语、网络词汇等方面,用相声语言传递出自己的意义内涵,娱乐大众、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积极的话语实践,无论是无意的口误还是调侃的词语都是具有符号功能的语言运用形式,郭德纲相声以自己的方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中做着努力。 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郭德纲相声的基础上,将其相声文本进行分类划分,查阅相声艺术相关文献资料,并阅览对郭德纲相声的文艺批评资料。经郭德纲创作及改编的相声作品多达上百段,例如传统相声段子改编的《西征梦》、《托妻献子》,原创相声作品《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是黑社会》《我要下春晚》等等。本文尽可能全面地选取郭德纲相声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相声台词文本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利用大众文化学者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中“生产者式”文本理论分析,对其相声内容与材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相声文本出发探析各异的语言与表演运用策略与深层含义,并运用文化霸权、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阐释。重点分析郭德纲相声的“生产者式”文本特征,并从生产、受众、商业运作等角度探索其内在文化机制,思考郭德纲相声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在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生产中的地位与特征,并思考在当代大众文化格局中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大众文化中的“生产者式文本”,在大众文化领域内对“生产者式文本”的理论溯源及相关理论内容进行脉络梳理,阐释费斯克大众文化文本的理论内涵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从而提出本文从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研究郭德纲相声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为相声与郭德纲相声概述,理清相声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其艺术特点与多元价值所在,以及当代相声发展状况。梳理郭德纲相声中人物类型、审美特征、叙事风格方面的基本特征,从而对研究对象有基本的认识。 第三章为本文核心部分,运用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对郭德纲相声文本进行分析,在具体文本内容中分析其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基本特征,如文本的多义性、符号化、互文性等方面。并从中研究相声在这场符号游击阵地中的抵抗策略。 第四章对郭德纲相声的文化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探索,从文化生产、受众满足、包装形式、商业运作角度对郭德纲相声在大众文化生产消费领域中运作机制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探寻郭德纲相声的文化价值,并在此探究过程中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思考。
【关键词】:郭德纲相声 “生产者式”文本 大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1章 大众文化中的“生产者式文本”13-19
- 1.1 “生产者式文本”理论溯源13-16
- 1.1.1 文本理论到“生产者式文本”理论13-14
- 1.1.2 日常生活中的抵抗14-15
- 1.1.3 文本中的权力斗争15-16
- 1.2 “生产者式文本”概念界定16-17
- 1.3 “生产者式文本”理论解读郭德纲相声的意义17-19
- 第2章 相声与郭德纲相声概述19-27
- 2.1 相声概述19-22
- 2.1.1 相声的起源与发展19-20
- 2.1.2 当代相声发展概况20-21
- 2.1.3 相声的多元价值21-22
- 2.2 郭德纲相声概述22-27
- 2.2.1 人物类型23-24
- 2.2.2 审美特征24-26
- 2.2.3 叙事风格26
- 2.2.4 语言技巧26-27
- 第3章 郭德纲相声“生产者式文本”分析27-64
- 3.1 对抗性27-40
- 3.1.1 抵抗对象28-37
- 3.1.2 符号游击战37-40
- 3.2 开放性40-44
- 3.2.1 双关40-42
- 3.2.2 隐喻42-44
- 3.3 符号化44-51
- 3.3.1 别解45-50
- 3.3.3 仿拟50-51
- 3.4 生产性51-56
- 3.4.1 意义的生产51-54
- 3.4.2 快感的生产54-56
- 3.5 互文性56-64
- 3.5.1 拼贴57-61
- 3.5.2 外置61-64
- 第4章 郭德纲相声的文化运作机制64-70
- 4.1 边缘化生产64-66
- 4.2 “代偿式”满足66-67
- 4.3 娱乐化抵抗67
- 4.4 商业化运作67-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秋风;;传统的复活[J];中国海关;2009年04期
2 拾禾;;“三俗”的郭德纲[J];当代经理人;2010年09期
3 刘东超;孙骥;;郭德纲:今天相声的另一种说法[J];博览群书;2013年04期
4 朱丽;;郭德纲的“花盆儿”[J];公关世界;2013年02期
5 钱强;;非著名郭德纲[J];百姓;2006年01期
6 徐梅;;郭德纲 真话到底在哪里?[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04期
7 吴虹飞;陈琛;徐梅;彭苏;;“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J];书摘;2006年05期
8 刘牧洋;;郭德纲:“要相声教育人,是犯罪”[J];共产党员;2007年04期
9 张屹;;郭德纲:抬头看演员,,没有相声人[J];报林;2008年03期
10 李伟建;;透视“郭德纲现象”和“小沈阳现象”[J];曲艺;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冬;郭德纲做传统艺术蹿红了[N];经济参考报;2006年
2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郭德纲现象”搅动笑林[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司马童;郭德纲不理“锅得缸”的三大聪明[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4 北京资深媒体人士 信海光;警惕郭德纲事件的负面示范效应[N];深圳商报;2010年
5 姜伯静;郭德纲式逻辑要不得[N];深圳商报;2012年
6 本版撰稿 王青笠;郭德纲:有些说相声的就是奴才[N];华夏时报;2005年
7 谢德裕;郭德纲热的冷思考[N];安徽日报;2006年
8 水晶;只有一个郭德纲是不够的[N];北京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胡劲华;郭德纲:洗牌还是招安[N];财经时报;2006年
10 隗瑞艳;郭德纲:担当不了拯救相声的重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婵;郭德纲相声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刘薇;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反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日辉;郭德纲被批“三俗”事件的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楠;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5 储冰;郭德纲相声语言的衔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6 梁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郭德纲相声的正能量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舒静;语用分析郭德纲相声中的言语幽默[D];南昌大学;2014年
8 王莉;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下郭德纲相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杨康;探究郭德纲相声中重复引发的幽默效果[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忠良;郭德纲相声“现挂”语言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2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73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