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元杂剧体制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近十五年元杂剧体制研究述评
【摘要】:研究元杂剧的体制有利于我们把握元杂剧的演出原貌,因此前人对此十分关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都对元杂剧的体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近十五年对于元杂剧体制的专门研究并不是很丰富,既有成果,又有不足。具体来说,近十五年对于元杂剧体制的研究依然将重点放在一本四折和一人主唱方面,极少有人涉及曲牌联套的音乐体制。对元杂剧体制研究格局的不平衡会对我们把握元杂剧的原貌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关键词】: 元杂剧体制 曲牌联套 一本四折 一人主唱
【分类号】:J809.2
【正文快照】: 元杂剧,可谓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纵观元杂剧的研究历程,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探讨占据了主流地位,而对元杂剧艺术形式的专门研究,尤其是演出体制的研究则逊色了许多。不过,有一批戏曲大家十分关注元杂剧的体制问题,如王国维、张庚、郭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荣;;小议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李日星;;元杂剧“折”的本义与起始[J];文献;2003年02期
3 孙书磊;;元杂剧体制在元明的传播与演进——以《改定元贤传奇》为研究中心[J];戏曲艺术;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玉富;元杂剧脚色体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天正;;元杂剧“三国”戏脚色研究[J];剧作家;2013年05期
2 赵国栋;;元杂剧脚色体制辨证[J];戏曲研究;2011年01期
3 伊维德;凌筱峤;;元杂剧——版本与翻译[J];曲学;2014年00期
4 朱仰东;;朱有杂剧有无分“折”论——兼与赵晓红博士商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伊维德;凌筱峤;;元杂剧:版本与翻译[J];文化遗产;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仰东;朱有q裳芯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建欣;明清戏曲选本“宗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红;沈自征剧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奔;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J];河北学刊;1991年01期
2 解玉峰;;读南图馆藏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J];文献;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斯宁;在闺阁文学和青楼文学的交叉坐标上──元杂剧妇女形象新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尚作运;元杂剧兴盛原因之我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张本—;论元杂剧演员的艺术修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田同旭,刘树胜;论元杂剧的兴盛与金元汉人世侯之关系[J];晋阳学刊;2003年02期
5 张本一;《青楼集》所见元杂剧史的几个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庄幼珍;试论元杂剧中书生形象的阴柔倾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赵彩芬;元杂剧平民化倾向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山雨彤;任秀蕾;;舞蹈向元杂剧转变的作家心理因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殷亚林;;元杂剧基本的戏剧构造方式——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之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10 李双芹;;元杂剧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红梅;;蒙古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张立环;;元杂剧的主题倾向与时代之关系[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刘代霞;;民族大融合中的元杂剧妇女形象[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4 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张厚余;;晋人剧作在元杂剧中的突出地位及原因[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丽霞;;浅论元杂剧的情节结构模式[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江中云;;浅论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曾凡安;;吸收.分解.延伸.传奇化——从元杂剧水浒戏看《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塑造[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元杂剧:民族交融的艺术表现(下)[N];中国民族报;2013年
2 吴艳;元杂剧:民族交融的艺术表现(上)[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李祥林;从元杂剧看城市里的商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记者 耿雪;元杂剧对欧洲剧坛产生深远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王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剧目正剧化:元杂剧末行士人君子形象建构的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雪辉;论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张守中;从元杂剧的兴盛到蒲剧的形成(一)[N];临汾日报;2005年
8 兰州市西固区实验学校 李学温;小议诗词曲的演变和影响[N];甘肃日报;2009年
9 尹旭恩;天水方言考(下)[N];天水日报;2006年
10 廖奔;戏说“戏说”[N];文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青云;元杂剧曲文与其明传奇改写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虹芊;论民俗在元杂剧中的分布及其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星星;水神庙《元杂剧》壁画中的服饰表现[D];山西大学;2015年
3 包珍;勾栏文化与元杂剧的繁荣[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p,
本文编号:747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74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