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地区傩戏形态的演变与生成
发布时间:2017-09-06 19:32
本文关键词:论西南地区傩戏形态的演变与生成
【摘要】:中原傩仪在西南地区的广泛流播迟至元明以后,此与广大汉移民大举迁入西南地区的历史时段有关。傩仪初入西南地区的结构形态,基本上沿循宋以降中原古傩之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却发生巨大文化跃迁:从古傩结构中"驱鬼+傩歌(舞)"嬗变为"驱鬼+许愿还愿+傩戏"。在此一发展脉络中,端公与傩的结合,以及端公借用西南土著巫文化系统中由来已久的"许愿还愿"习俗,是发生傩戏形态跃迁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傩戏形态 演变 生成 端公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端公文化研究”(编号:14XMZ102) 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度研究院项目“民族戏剧学视野下的贵州黔东北傩戏群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中国傩祭的历史可谓极其久远,其出现的时间已无法考定。史书中关于傩祭的正式记载起于周代。周代律令规定的岁时傩仪共有三次:三月为“国傩”,为的是“以毕春气”;八月为“天子傩”,为的是“以达秋气”;十二月为天下人都参加的“大傩”,为的是“送寒气”。[1]P304-346汉代郑玄,
本文编号:80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0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