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龙船歌”的文化符号
发布时间:2017-10-24 15:04
本文关键词:解读“龙船歌”的文化符号
更多相关文章: 符号 节俗 号子 音声 寄愿 符号转换 龙文化
【摘要】:龙船歌是中国民间风俗歌的歌种之一,源起并主要在端午节庆中演唱,以龙船为载体,以江湖中的竞渡活动为歌唱场景,并在历史的延续中衍生出其它与龙舟相连的节日风俗歌。不同文化种类的诸多要素形成了各自纷繁复杂的文化符号系统,如民间音乐文化的文化系统包括生活场合、生活样式、文字、语言、歌唱、演奏、乐器、表演,艺术思维方式等等。不同的文化形态受制于不同文化符号系统的制约,因而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定风貌。本文以“龙船歌”对端午节庆文化符号的选择为视角,通过对10省(江浙皖闽粤赣桂湘鄂川)中145首龙船歌民歌群的文化符号系统,包括节俗符号、地域符号、艺术符号特征,及其形态、内涵的辨识、剖析,以及其生成、转轨、并存进行研究和探讨,探寻其艺术本源、衍生轨迹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符号 节俗 号子 音声 寄愿 符号转换 龙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0
- 一、题解8
- 二、研究涉及8
- 三、研究方法8-9
- 四、前人研究9
- 五、理论基础9
- 六、资料来源及说明9-10
- 第一章 龙船歌的时空符号10-25
- 一、时间符号——龙船歌的节俗之选10-14
- (一) 端午节与龙舟竞渡10-12
- 1、端午节之名的缘起10-11
- 2、龙舟竞渡的历史图像11
- 3、龙舟竞渡与端午节的勾连11-12
- (二)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本原意蕴12-14
- 1、祭祀说——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12-13
- 2、纪念说——源于历史人物祭13-14
- 1) 纪念屈原13
- 2) 纪念伍子胥13
- 3) 纪念孝女曹娥13
- 4) 纪念勾践操练水军13-14
- 3、驱邪除恶说14
- 二、空间符号——龙船歌的地域之选14-25
- (一) 南方水域分布15-19
- 1、长江水系15-16
- 2、京杭大运河水系16-17
- 3、淮河水系17
- 4、珠江水系17-19
- (二) 水域符号的标示——龙船19-25
- 1、制作19-20
- 2、装饰20-23
- 3、龙舟的象征意蕴23-25
- 第二章 龙船歌的音响符号25-57
- 一、歌唱符号——号子25-46
- (一) 水情的制约与律动形态25-43
- 1、急桡型号子25-33
- 2、平桡型号子33-36
- 3、缓桡型号子36-43
- 1) 领与和的结构不固定,节拍规整但句幅不规整,律动感不明显36-38
- 2) 节拍较自由,句式较长大,具有较强的抒情气息38-40
- 3) 领与和以段接式的结构形态相接,歌唱性增强40-43
- (二) 竞渡程式的制约与套曲结构43-46
- 1、同一体裁的联曲体44
- 2、不同体裁的联曲体44-45
- 3、水陆交错的间歇式联曲体45-46
- 二、锣鼓乐符号的烘托46-54
- (一) 清锣鼓组合与运用47-52
- 1、锣鼓起头47-48
- 2、锣鼓间奏48-50
- 3、锣鼓首尾呼应50-52
- (二) 歌唱的锣鼓乐伴奏52-54
- 1、强拍重击式52
- 2、繁简互补式52-53
- 3、领、和、锣、鼓节奏型四合一53
- 4 、吹打乐的融入式53-54
- 三、音声符号的融入54-57
- (一) 非乐音声的纳入54-55
- (二) 歌舞音声的助兴55-57
- 第三章 龙船歌的寄愿符号57-63
- 一、祭祀之愿57-60
- (一) 神性崇拜的信仰内核——龙祭57-58
- (二) 伦理观念的历史表露——英雄祭58-60
- 二、娱乐之愿60
- 三、交往之愿60-63
- (一) 亲友交往61
- (二) 情恋交往61-63
- 第四章 龙船歌文化符号的衍生与扩展63-73
- 一、龙船歌时空符号的衍生63-67
- (一) 水域到陆地的扩展63-65
- 1、视觉符号的变量63-64
- 2 、听觉符号——龙船歌的变量64-65
- (二) 节庆习俗的扩展65-67
- 1、水域龙舟竞渡的时间推移——留春节65-66
- 2、水域龙舟竞渡的时空双重扩展——大端午节、春节66-67
- 二、龙船歌音乐符号的衍生67-73
- (一) 音乐体裁的扩展67-72
- 1、小调67-68
- 2、舞歌68-71
- 3、说唱71-72
- (二) “龙船歌”歌谣群的形成72-73
- 结束语73-75
- 一、龙船歌文化符号意义的展现维度73
- (一) 历时性的时间维度73
- (二) 共时性的空间维度73
- 二、中国节庆文化的审美取向73-74
- 三、音乐形态类型化的研究价值74-75
- 参考文献75-76
本文编号:1089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08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