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世纪和声 和弦体音乐 空心三和弦 二度终止式
【摘要】:欧洲音乐最早的和声实践出现于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笔者认为,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可划分为和弦体音乐和复调体音乐两大类型,两者的和声形态主要特征为:二声部音乐多以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其和声纵横向结构的主体;三、四声部音乐以空心三和弦为和声结构框架,以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和三度的大小三和弦连接为和声流动主体,采用二度和声终止式。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实践,为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关键词】: 中世纪和声 和弦体音乐 空心三和弦 二度终止式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编号为07SA0100)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欧洲多声部音乐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教会音乐领域。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主要在教会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其主要体裁有:各种奥尔加农、克劳苏拉、多声部孔杜克图斯、经文歌、弥撒曲、回旋歌等。上述体裁从其音乐形态上又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和弦体音乐,包括:平行奥尔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和声特点(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孙维权;欧洲多声部音乐的早期发展——兼论中国多声部音乐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骆珞;;《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课程教改思路解读[J];音乐天地;2007年12期
5 张承龙;;多声部音乐起源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李向京;;多声部音乐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7 郭宇;;多声部音乐的课堂教学[J];音乐生活;2008年08期
8 马小鸣;孙乐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实施构想[J];艺术研究;2010年02期
9 王凯;;音乐和谐之美——论多声部音乐的扩声技术[J];大舞台;2011年01期
10 张锋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文正;;关于在高师开设《多声部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想[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任红军;;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李阳卉;谈笙艺术中多声部音乐的存在形态[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2 张悦心;《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彭阳;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心理机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于一鸣;《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5 赵清;多声部音乐弹唱教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6 李丽;我国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武擎;不协和的相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永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教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06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10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