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鄂尔多斯准格尔漫瀚调的演唱探析

发布时间:2017-11-19 11:05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准格尔漫瀚调的演唱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 准格尔 漫瀚调 演唱 特色


【摘要】:漫瀚调是起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一种民间歌种,据史料记载,准格尔旗是它的发祥地,是清代山西河曲、府谷县为首的汉族农民走西口到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谋生而发展出来的民间歌种。据传从秦汉时期开始,汉族移民到内蒙古一带垦荒谋生,到16世纪中叶逐渐增多,明末清初这种移民现象更加如火如茶地发展起来。由于清朝实施“借地养民”政策,大量晋陕汉族贫民涌入准格尔旗境内开垦农田,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在政治上内蒙古逐渐形成蒙汉俩族共同管理,在经济上形成了农耕与牧业并存的局面。蒙汉杂居的局面逐渐形成,从而促使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政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文化的碰撞,更使蒙汉两族的音乐的擦出了火花——漫瀚调。它就是上述地区移民们带来的汉族音乐文化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音乐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民歌。它的曲调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高亢有力,你问我答,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更是深受西部地区人们的喜爱,因即兴填词、独特的演唱风格及规范的伴奏形式,使得漫瀚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各地。漫瀚调民歌以鄂尔多斯短调为基础,加入了晋、陕、冀等汉族民歌的歌词韵律,它的唱腔结合了晋、陕、冀等地区的“山曲儿”、“信天游”等的演唱特点。近年来,从历史、社会、人文以及音乐形态等角度对漫瀚调民歌的研究较广泛和深入。然而,对于漫瀚调独特的演唱艺术特色,目前挖掘成果尚有不足。本文在绪论部分,对漫瀚调的名称做了界定,陈述了本人研究漫瀚调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对漫瀚调现有的文献做了归类和分析,并说明了此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列举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研究文献及现有资料,以及亲身体验,首先对漫瀚调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作了详细的陈述,并且分阶段地总结了漫瀚调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二章运用已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对漫瀚调音乐本体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论述,首先对漫瀚调曲调来源、演唱形式作了说明,其次分析了它的调式、曲式、旋律、节奏,伴奏等特点,从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理。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阅览和试听相关理论资料、音响资料,再加上自身的体验,归纳总结了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点,从语音特点,歌词特点,最主要从漫瀚调的演唱特色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第四章强调了漫瀚调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分析漫瀚调传承人岳文祥的演唱风格及独特的韵味,以及在采访时,亲自学习漫瀚调的心得体会。第五章从学术研究所,青少年漫瀚调班,漫瀚调艺术节这三个角度说明了政府对保护及传播漫瀚调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漫瀚调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最后的结语对漫瀚调这一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歌种,回顾了总结了每一章的重点研究状况。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林;陈晋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私法规制[J];河北法学;2011年11期

2 蒋芝芸;;鱼木寨“坐活夜”民间习俗的文化意蕴略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李云安;柳清;;论洞庭湖区传统年节民俗的人本气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何标;汤仁长;;皖西革命老区民俗体育传承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海燕;;羌族云云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J];华章;2012年16期

6 李得成;保继金;;隽永深沉 执“中”守“和”——民乐顶碗舞的渊源、表演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7 任桂香;;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刍议[J];黑龙江史志;2008年11期

8 马伟华;胡鸿保;;民俗内涵流变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9 陈静媛;;传统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贾磊;聂秀娟;;古徽州民俗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燕;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小明;湟中农民画的民俗文化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坤;民俗学视野下的赵树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把红梅;楚雄彝族十二兽舞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张富博;广告策划创意中民俗元素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董炜;清末民初川东地区民间古床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先小平;民俗体育的传承、变迁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喻冉;闪光的意象群落[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03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203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