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24 00:16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初探
【摘要】:自从1984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钢琴乐谱与演奏、作曲技术大量涌入中国,开始为先进知识分子所认识,接受。从20世纪的学堂乐歌的探索期开始,至20世纪末期的全国整体思维开放并不断学习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以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为目标,开辟了一条中西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崭新道路。本文正是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创作手法出发,详细分析了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的民族化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学堂乐歌钢琴伴奏为载体的创作时期。当时,一大批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爱国音乐家在中国音乐界展开了一场新的音乐运动,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黄自及《玫瑰三愿》《花非花》,沈心工及《心工唱歌集》、《国民唱歌集》、萧友梅及《新霓裳羽衣舞》等等。特别是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和青主的《大江东去》,二者将西方创作手法和独具一格的民族音调相融合,使词曲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开启了我国钢琴创作民族化的征程。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前夕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此时的艺术文化界百花齐放,人才辈出。江定仙的《摇篮曲》,江文也的《五首素描》,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都对中国钢琴曲的民族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这首作品运用复调的创作手法,少有西方和声连接,而是以两条清新淡雅的高低声部为主线,巧妙地勾勒出一副放牧图。《牧童短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欧洲的复调技术和中国旋律的思维特点融为一体,成功地显示出中国钢琴民族化的巨大潜力。 第三阶段是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独具特色的钢琴创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更多受到政治的因素的影响。贺绿汀的《怀念》、《小曲》,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丁善德所创作的《春之旅》对民族风格的把握和钢琴技法的运用堪称这一时期钢琴创作中的翘楚。西方钢琴曲中的典型音调、和声、节奏型都在这首作品中得以体现,并且和中国风格音乐语言衔接得天衣无缝。《春之旅》是继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以后的又一部给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带来一大进步的钢琴曲,开启了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一段新的历史进程。 第四阶段是建国初期的钢琴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音乐事也蒸蒸日上。这一时期,西方钢琴创作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结合得更加紧密。陈培训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卖杂货》不仅充分使用了西方创作中的和声、复调、织体等表现手法,同时遵循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线条,将中国的音乐因素与西方的创作风格相结合,开启了用音色技法民族化的手法来表现民族风味的中国钢琴音乐的新局面。 第五阶段是文革时期的钢琴创作。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钢琴改编曲。如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王建中的《梅花三弄》,崔世光的《夫妻识字》。黎英海的创作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无论是以模仿民族乐器特点而创作的《夕阳箫鼓》,还是标题音乐手法创作的《黄河》,都是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第六阶段是以开放性态度积极学习与思考钢琴创作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其音乐思想观念也向着“多元化”方向急速发展。汪立三的《叙事曲——游击队歌》,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等,同前一阶段相比,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孙以强所创作的《春舞》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新疆民族音乐旋律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的五度和声,赋予作品绚丽的异域风情,并通过钢琴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近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几十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突破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一贯的的创作形式。它吸纳了更多的民族音乐创作技巧和民间传统的音乐素材,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态,为今后钢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钢琴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结合之后产生出怎样的火花,目前在民族音乐学的领域论述尚少,本篇论文将予以详细论述,以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2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智莎;;钢琴教育民族化发展问题初探[J];大舞台;2011年07期
2 孙瑜;关于建立中国基本乐科教学体系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李洪玲;;陈培勋的钢琴创作成就从何而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兰;;孙以强《春舞》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究[J];四川戏剧;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220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22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