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音乐对话与交流

发布时间:2018-03-22 15:37

  本文选题:现代性 切入点:音乐转型 出处:《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孕育于"天人合一"的诗性文化基质,其审美精神的表征是"上善若水"的感性之韵;西方音乐孕育于"主客二元"的理性文化基质,其审美精神的表征是"永恒之火"的理性之光。中西音乐的交流和影响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囿于以"异国情调"的"他者"形象存在于对方文化视野中。直到20世纪,现代性促进了二者蜕变,也改变了二者的关系。文章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分析中西音乐的美学精神,阐述二者现代性转型的动因、内涵及形式,并从多元文化及生态审美维度,探讨了这两种音乐当代交流、交融的思想内核,即"多元共存""同生共荣"的生态思想。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s conceived in the poetic cultural matrix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its aesthetic spir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erceptual rhyme of "being good as water", while the western music is born in the rational cultural matrix of "dual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expression of its aesthetic spirit is the rational light of "eternal fir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was confined to the "other person" image with "exotic sentiment" in each other's cultural field of vision for nearly 300 years until the 20th century. Modernity has promoted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d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expounds the motivation, connotation and form of their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and expounds the mult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dimension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re of these two kinds of contemporary music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 that is,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multiple coexistence" and "co-existe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作者单位】: 上海金融学院教务处;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基金】: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合而生:中西音乐精神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LKT13)
【分类号】:J6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场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翟鹏玉;民族生态审美叙事中的隐喻交合功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王茜;;国内生态审美研究状况述评[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1期

4 盖光;;诗意的和谐:文艺生态审美的构成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翟鹏玉;;“那”文化神话景观与民族生态审美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2期

6 白春苏;;《沙漠独居者》的生态审美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黄朝霞;隋丽;;生态审美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文化思考[J];求索;2011年08期

8 隋丽;;论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杨先利;;审美的生存——追溯文史浅析生态审美教育的范畴与功能[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10 盖光;人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与文艺生态审美体验[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翟鹏玉;;壮族的神灵谱系与民族生态审美场[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曾繁仁;;试论《周易》的“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盖光;论生存视域的深绿色“觉解”[N];文艺报;2004年

2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 王诺;生态审美:新的美学时代的开始[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邹强;“原生态”文化热潮的美学分析[N];文艺报;2008年

4 南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红河日报;2013年

5 厦门大学 王诺;生态审美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2 华宣蕾;魏晋南北朝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陈莹;文学活动的生态审美视域与生态伦理叙事[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丽丽;生态审美视域中的《我们周围的大海》[D];郑州大学;2012年

5 马文君;《菜根谭》人生态审美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6 胡培真;四时思想与先秦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成;生存背后的审美之维[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昕恬;壮族蛙文化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9 庄守平;唐代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白雪;对生·共生·整生[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9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649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