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
本文选题:音乐美学 + 感应论 ; 参考:《求索》2017年09期
【摘要】:感应是中国古代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感应论认为,天地间万物相通,音乐可以与天地神人相互感通。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充分利用了音乐和政治及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构建了具有超验性的音乐观念。谶纬神学将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音乐观念推向了极端,但也遭到了王充等学者的质疑。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从音乐的自然属性出发,建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纯音乐美学思想。从"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嬗变的核心所在。"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摆脱政治和宗教附庸地位的转折点,在艺术独立之途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嵇康运用科学和实证的思维方式来衡量音乐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神秘感应性。
[Abstract]:Induction is a mysterious way of perceiving the world in ancient China. The theory of induction holds that everything in heaven and earth is interlinked, and that music can communicate with God and man in heaven and earth.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made full use of the indu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politics and nature, and constructed a transcendental musical concept. Divinity theology pushed this mysterious musical concept to the extreme, but it was questioned by Wang Chong and other scholars. Ji Kang's Theory of Sound without sadnes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established a more systematic and perfect aesthetic thought of pure music based on the nature of music. From the theory of mystical in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o sorrow and music, it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 theory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theory of music without sorrow is a turning point for Chinese music to get rid of the status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vassal.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way of artistic independence. But Ji Kang uses scientific and empirical thinking to measure music art. To some extent, it also negates the special mystiq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基金】:国家民委项目“民族文化融合语境下的中国审美文化教学和研究”(项目编号:MW-JGLX15526)
【分类号】:J6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其昌;音乐与人的生存——论修海林、罗小平的合著《音乐美学通论》的学理路向及其价值[J];人民音乐;2000年12期
2 ;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陈瑾;音乐美学中的哲学思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杨和平;20世纪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评价[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5 刘承华;走向阐释学的音乐美学[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皮朝纲;立足于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评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J];音乐研究;2001年01期
7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一瞥——从“音乐美学”的概念与定义谈起[J];音乐研究;2001年02期
8 徐文武;一部关注美育的音乐美学著作──读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有感[J];中国音乐;2001年02期
9 H.里曼,缪天瑞,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下) 第三讲 音乐的联想要素[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杜燕军;音乐美学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宋光;;亟待会诊的三种失语症[A];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于萍;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季洪泉;用生命谱写音乐美学之旅[N];音乐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3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洁;“音乐美学”的学科观念辨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欣欣;音乐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适宜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袁心怡;论西班牙舞曲的音乐美学特点[D];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4 李国强;宋代音乐美学的范畴与命题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5年
5 叶思博;音乐美学、哲学思维中的《命运》交响曲[D];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
6 李欣忱;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D];西安音乐学院;2017年
7 刘晓鸿;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韧洁;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问题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9 王俊卿;论音乐美学在歌唱艺术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Z瀂,
本文编号:1834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834221.html